0%
投票

查看全文

任素汐:10年等來“張一曼”

職業:話劇演員
年齡:28歲
籍貫:山東萊州

    十年前,還在中戲上大二的任素汐因為偶然的機會,第一次接觸到舞台劇,本是導演系出身,就這樣,陰差陽錯地 被師兄師姐“扶上”了話劇舞台。時光荏苒,這一步地邁出,冥冥中注定了任素汐時至今日在北京的10年漂泊。

    “很小的時候,想做一個運木材的卡車司機,覺得那樣很帥﹔大一點了,我就很想當演員,一部分受學舞蹈的姐姐 影響,另一部分,覺得能活出別人的人生,很有意思。”任素汐說。

    2009年,導演周申急匆匆地找到任素汐,因為自己執導的舞台音樂劇《如果,我不是我》即將公映,但其中的一個 女性角色因有公務在身無法出演。

    救場如救火,21歲的任素汐臨危受命,既興奮又忐忑不安……証明自己的時刻終於到了……但聽到舞台劇開啟的鐘 聲,看著耀眼的燈光,任素汐心跳加速,緊張得手心冒汗,這個“上台緊張綜合症”一直延續到今天……然而,那天晚上,任素汐靈 動又極富爆發力的真摯出演,讓許多觀眾眼前一亮,從此記住了這個不算美貌,卻很有氣質的姑娘。

    “容貌?我從小到大就不在意這東西,因為在我的生活中,總有更重要的東西能蓋過它,演那種花瓶大美女,我肯 定演不好,我能演好屬於自己的那‘一撮人’就滿足了。”任素汐微笑著。

    話劇是門小眾藝術,從《一出夢的戲劇》到《癮型人》《幸福的煩惱》,任素汐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走著,毫無畏懼 ,從未停歇,在北京這座陌生城市,她尋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陪伴讓她周身充滿力量。

    今時今日的任素汐,被人們稱為是“小劇場女王”“話劇界新秀”,憑借電影版和話劇版《驢得水》的超贊口碑, 任素汐最近“火到不行”。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也曾因微薄的收入,寄宿於朋友家,也曾為趕演外地小劇場話劇,一周馬不停蹄地 顛簸在路上。

    “偶爾也會有些煩,一個人時就會問自己,你圖什麼。但看著身邊所有為夢想奮斗、奔波的人,我想,這就是我們 的選擇,因為熱愛,所以一切變得值得。”

    話劇版《驢得水》中“張一曼”給任素汐帶來超高人氣和大量粉絲,5年來上百場的演出,從起初的身心俱疲,到現 在的完美抽離,任素汐用“脫胎換骨”來形容那段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煎熬”,“因為一曼這個角色就是從我自身生發出來的,她 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我,但我卻不可能是張一曼,這是演員和角色之間必須劃清的底線。我需要有我自己的生活,過我自己的生活… …”

    曾因入戲太深,幾近崩潰,任素汐說,每次演出完自己都會累得說不出話,回到家整個人都會變得神經恍惚,內心 承受著角色加持的痛苦,無人去言說,“我隻能通過狂吃辣的東西舒緩情緒”。

    隨著自己的成長和舞台經驗的累積,任素汐慢慢地學會抽離,不去想、不去看,不演戲時,看看書,插插花,分散 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讓自己放鬆的事兒,哪怕是發呆也好……

    “十年了,我從未想過自己還能干別的。舞台就是我的家,演戲如同我的另一段人生,在那短短的兩個小時,我可 以和另一個自我對話,可以審視真實的人性與靈魂,可以和角色一起哭,一起笑,消化掉心中所有的苦悶與煩惱……我不願放棄,在 那片燈光下,我很自由、很舒服、很自我。”任素汐有些淚目。

投票

查看全文

邊江:“男神”的“御用配音”

職業:配音演員
年齡:34歲
籍貫:河北秦皇島

    擁有極富質感的聲線、深情真摯的演繹、專業多面化的風格,他是很多人心中的配音界“大神”﹔承包了霍建華、 陳偉霆、鐘漢良等一眾國產劇高顏值男演員的聲音,他被稱為“男神御用配音”……他是邊江,一個用聲音征服觀眾的配音演員。

    2004年,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配音班畢業后,同學們各奔東西,班長黃渤轉戰電影圈一躍成名,有同學選擇回老 家當老師,還有的進了電視台,而邊江則選擇繼續留在北京,為夢想打拼。

    初出校門,雖有老師的推薦,不少前輩也認可“這個小伙子將來是‘男一號’的苗子”,但邊江一開始也是從“群 雜”(類似演員“跑龍套”)配起。

    配音演員收入微薄,早些年,為了多掙錢,邊江會同時接幾部戲,“晚上收工兩三點回家,早上七八點又得起床趕 往另一個錄音棚,錄到十一點,又得從那個棚趕回來,到這個棚配音。”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用邊江自己的話來說,“辛苦也 並快樂著”。

    如今的這副好嗓子,是靠邊江日積月累慢慢磨練出來的。“現在我的聲音變厚了,剛畢業時我的聲音特別單薄,就 是一個小亮音,壓不住。”邊江回憶,那時隻有需要配10歲到18歲這個年齡段的男聲時,劇組才會想到找他。

    “剛開始,我的戲也不行”,邊江清楚地記得,自己接到人生中第一個“男一號”時,每天都抱著劇本看,連坐地 鐵時都在看。可是一進棚,他卻發現自己“還是不行”,“一遍不過,兩遍不過,出去”。為了不耽誤其他人的配音進度,邊江隻好 等晚上12點大家都錄完了,再單獨進棚錄自己的角色。

    為什麼這場戲我配不好?要是別人配會怎麼配?……回家后睡不著,邊江會問自己“十萬個為什麼”。“錄了兩部 戲的男主角之后,我突然開竅了,會配了”,邊江體會到,學會配音需要一個過程,得全身心投入,不停地思考,花精力去做。

    聽邊江的配音,很多觀眾會誤以為是演員自己的聲音。“為什麼大家說我的聲音‘貼’別人的臉?因為我配音時跟 著演員走。”邊江努力用聲音去貼合演員的戲,去還原演員表演時想要達到的狀態。

    “配音永遠是輔助的,所以說,配音演員永遠站在‘光環’的背后”,邊江感嘆,在配音時更好地“隱藏”自己, 是配音演員的成功,也是心酸之處。

    “配音還必須走心”,每次配音,邊江都會沉浸到角色當中,哭得真哭,笑得真笑。往往一場情感爆發的哭戲錄完 后,邊江哭完,走出錄音棚,情緒會半天緩不過來。

    寒來暑往,從中午12點工作到晚上12點,邊江在錄音棚裡熬了十多年,落下了職業病。“配音演員很苦,每天都要 在棚裡不停地說。很多人都因為工作落下了病。比如我,經常會感覺呼吸的時候喘不上氣來。甚至有一年,我身體不太好時,隻要一 過了晚飯,我就錄不了了,出不來聲,上不來氣。”

    做配音有苦也有樂,邊江感慨,“一生隻有一次,給不同的角色配音,可以體會不同的人生,感覺特別痛快。”他 還覺得,“最快樂的,就是當很多人知道配音這個行業,知道我之后,給我很多認可,帶給我很大的動力。當我感到疲憊,情緒沮喪 ,想要放棄時,隻要想到這些動力,我還是會毅然決然地回到自己一直堅持的配音道路上。”

投票

查看全文

張天愛:52小時不眠不休的“戲瘋子”

職業:影視劇演員
年齡:26歲
籍貫:黑龍江哈爾濱

    一部現象級網劇《太子妃升職記》,讓許多人記住了裡面那位“仙氣”十足、豪爽大氣的太子妃,也讓這位名叫張 天愛的女孩,一夜之間紅透了半邊天。

    勇敢、樂觀、永不退縮,是這位90后女孩曾寫在隨身筆記本上的座右銘。

    從高中時期獨居日本留學,到為實現電影夢想毅然回國“北漂”發展﹔從拍平面、跑龍套、為維系生計做淘寶店店 主,到成為一年接拍7部戲,深受國際諸多知名時尚品牌垂青的中國藝人……張天愛說,一切都源於內心深處那個“小目標”——演 戲給自己愛的人看,為愛自己的人去努力拼搏。

    為了上鏡,她拼命節食減肥,每天隻吃清水煮番茄黃瓜的飲食伴隨她走過了整整兩年,“不食油炸、不加夜宵、拒 絕辣椒”是她的金科玉律。

    為了能接到更多新戲,張天愛可以從早上7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點,甚至曾經工作52小時不眠不休,這樣的工 作強度讓她興奮到極點,人們愛開玩笑地稱她為“戲瘋子”。

    “我不喜歡安逸的環境,過於舒服的生活狀態會讓我忘了自己是誰。在圈子裡的每個演員都是‘拼命三郎’,你想 有所得,就必須要加倍付出。”張天愛淡定而從容。

    在拍《太子妃升職記》時,張天愛在山裡被蚊虫叮咬得周身紅腫過敏﹔在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時,她高原反應 嚴重,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堅持把戲全部演完﹔在剛剛殺青的《鮫珠傳》中,第一次出演打女的張天愛緊張、激動,拒用替身,每天 吊四五個小時威亞飛來打去,收工后除了疲憊交加,就是胳膊和腿上增添的一處處不敢觸碰的淤青……

    “當夢想在一步步實現時,你會感到無比的幸福與驕傲。”張天愛笑了,“我從小就有英雄情結,接下來很想出演 英雄人物,他們很帥氣,很有正義感、責任感,活得頂天立地。”

    耿直、爽朗、真誠,對自己的過去張天愛不避言、不多言,“能說出來的苦,都不叫苦。”她曾在微博裡寫到,“ 我曾走進了一個誤區,以為青春就是可以用大把的時間來彷徨,但是,我錯了。”

    從到小配角到女主角……如果沒有昨日的辛酸,怎會有今日之成就?張天愛覺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會不同, 相同的是,你必須努力地活著。”

    2016年,張天愛一直在為夢想“奔跑”:3月,搭檔王大陸主演奇幻電影《鮫珠傳》﹔7月,正式加入巴黎歐萊雅明 星夢之隊,和鞏俐同框成為代言人之一﹔11月攜手楊洋主演武俠巨制《武動乾坤》,同時受邀參演陳凱歌導演執導的電影《妖貓傳》 ……

    “我必須趁著年輕去拼一拼,人生能有幾回搏,永遠別做讓自己后悔的事。”張天愛說。

投票

查看全文

蔣梓樂:會“講故事”的“95后”演員

職業:網絡劇演員
年齡:21歲
籍貫:黑龍江哈爾濱

    “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在澡堂裡搓澡的人,因為每天能聽很多來洗澡的人聊天,會‘遇到’很多故事。”蔣梓樂 沒有想到,長大后,夢想由搓澡變成了主持人,又變成了演員。

    頗具文藝細胞的蔣梓樂從小學時期就開始上台做主持人,看似安靜內斂的外表下實則包裹著一顆“喜歡展現自我” 的心。四年前,他第一次遠離父母,來到北京,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播音主持專業。沒想到,臨近畢業時,一個機會讓他誤打誤撞開始 接觸網絡劇,成為了演員。

    “在北京,想找一份很正式的主持人工作太難了”,蔣梓樂想,既然選擇留在這座城市打拼,可以給自己多一些選 擇。“接觸之后,發現自己對表演越來越喜歡。在鏡頭前表現自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做演員和做主持有共通之處。”

    一入行便在耗資千萬的網劇《識汝不識丁》中出演男主角“陶墨”,蔣梓樂是幸運的,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 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戲開拍之前,關於表演的一切,他幾乎都得跟著老師從零學起。“不是演這個人,而是成為這個人。”為了更快 趕上其他專業演員的進度,蔣梓樂做足功課,嘗試寫“人物小傳”,“‘人物小傳’就是演員所理解、所賦予這個角色的人生、情感 經歷。有些很厲害的演員,為了演好一個僅有十多秒鏡頭的角色,甚至會寫上一兩萬字的‘人物小傳’。”

    蔣梓樂回憶,為演好自己人生中第一個角色,他請教導演、編劇等各方面的意見,用心完成了陶墨的“人物小傳” ,“把劇本之外看不到的故事‘補’全,才能把鏡頭裡觀眾能看到的故事演好。”

    有幸與《甄嬛傳》中“蘇培盛”的扮演者李天柱、“槿汐姑姑”的扮演者孫茜等多位資深前輩合作,蔣梓樂在片場 一有機會就向他們請教。“他們不只是在表演專業度方面進行指導,更多的是傳授表演經驗,教你深度剖析劇本,告訴你今后的路要 怎麼走。”蔣梓樂感激地說。

    最終,該劇取得了播放量破5億的佳績,他也因為“陶墨”一角俘獲了大量觀眾,微博粉絲數迅速增長了十多萬。

    謙虛、努力、敬業,談到這個年輕的“95后”新人,合作過的劇組工作人員都很認可。

    拍戲難免會遇到“危險”動作,為了拍出效果,演員隻能硬著頭皮上。蔣梓樂曾拍過一場爆破戲,至今令他難忘, “炸點就埋在我身后很近的地方,因為我當時比較害怕,那邊剛爆炸,土還沒蹦到我身上,我就臥倒了,隻能一遍又一遍地拍到成功 為止。”

    在夏季拍冬天的戲,穿著多達七層的古裝戲服,蔣梓樂盡量保持安靜不讓自己中暑﹔在深冬演秋天的戲,接近零度 的室外卻隻能穿一件薄外套,熬通宵拍夜戲吊威亞成了“家常便飯”……“以前,隻看到演員光鮮亮麗的一面,現在,才知道這一行 的辛苦。”蔣梓樂說。

    夢想“今后能做一個演技被大家認可的演員”,而演技的提升來自於表演實踐,更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要懂得觀 察生活、思考生活,才會在表演的時候演繹出來”,蔣梓樂說,他希望多嘗試、多沉澱,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好演員。

    告別難忘的2016,蔣梓樂在北京開啟了自己的演員生涯。對這座城市,他有很多依戀,“這裡有我正好年輕的歲月 ,北京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投票

查看全文

劉振宇:想讓更多人聽到我的聲音

職業:歌手
年齡:30歲
籍貫:吉林省吉林市

    2012年,一曲《愛什麼稀罕》使劉振宇成功成為當年《中國好聲音》“劉歡戰隊”的一員,她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 。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天生有副好嗓子,這位愛唱歌的吉林姑娘在上學時就已經在學校舉辦的各種唱歌比賽中嶄露頭角。2009年,美術專 業畢業的她原本打算按部就班當個美術老師,但一個機會的降臨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朋友得知北京有一檔音樂節目正在招歌手,紛 紛鼓勵劉振宇去試試。劉振宇有些心動,決定來北京闖一闖。或許,真的能“唱出名”呢?

    通過這檔節目,劉振宇具有穿透力的歌聲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可。她也漸漸喜歡上了歌手這個職業。為此,她放棄了 美術專業,下定決心當好一名歌手。

    很多人問劉振宇,為什麼想當歌手,她只是笑笑說:“我喜歡唱歌,我想讓更多人聽到我的聲音。”

    非科班出身的劉振宇,為了提高自己的唱功,一直在努力自學聲樂。“張惠妹是我的偶像”,劉振宇希望有朝一日 能成為像張惠妹一樣有實力的歌手。

    劉振宇深知,想要在北京堅持唱下去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愛唱歌的動力不斷激勵著她,鼓舞著她。為了尋找能唱歌 的舞台,劉振宇不斷地參加各種選秀節目,打磨自己,鍛煉自己。“作為一名歌手,機會非常重要,我從不放過任何能讓自己唱歌的 機會。”2010年,她參加了浙江衛視的音樂選秀類節目《非同凡響》。過五關斬六將,她憑借有磁性、沙啞渾厚的嗓音一路“殺”進 了全國六強。

    雖然劉振宇在《非同凡響》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她的逐夢之路卻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

    2011年,劉振宇的事業和生活進入了枯水期。她說,像我們這樣的“北漂”歌手,總會遇到沉澱期。僅靠之前攢的 那些小積蓄,已經支撐不住劉振宇在北京的生活,最艱難的時候,她連房租都交不上。即使這樣,獨立的劉振宇從不願問家裡要錢。 她感嘆:“2011年真的是我人生的低谷期,當時真的很想放棄”。

    在人生的岔路口,劉振宇還是選擇了堅持。為了生活,她白天打工,晚上擺地攤賣衣服、賣手機殼。她堅信,隻要 靠自己的雙手掙錢,能繼續在北京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再苦也值得。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沉寂了一年多后,機會來了。2012年,一位導演在微博上找到了她,並推薦她去參加《 中國好聲音》的比賽。劉振宇以一首《愛什麼稀罕》贏得了哈林跟劉歡兩位老師同時“轉身”,最終,她成功加入了“劉歡戰隊”。

    通過《中國好聲音》,劉振宇在音樂圈開始小有名氣,並陸續接到一些商業演出活動,她的歌手之路終於走上正軌 。檔期滿時,劉振宇每天隻能睡三四個小時,趕飛機、趕火車到下一個地方演出是“家常便飯”。她自嘲“歌手這個職業嘛,沒辦法 ,就得四處跑,沒法歇著,也沒固定時間。很多人看到我們在舞台上光鮮亮麗,但我們也有我們的不容易。”

    嶄新的2017年即將到來,劉振宇說,希望自己的音樂事業能有所突破,更希望能出一張個人專輯,作為自己成長的 禮物。

投票

查看全文

蝴蝶藍:“碼字”為生,很滿足

職業:網絡文學作家
年齡:33歲
籍貫:湖南湘潭

    你可能廢寢忘食地看過那部超高人氣的網游小說《全職高手》﹔你也可能聽過來源於這部小說主人公葉修的名句“ 如果喜歡,就把這一切當作是榮耀,而不是炫耀”﹔你可能還知道這個大“IP”即將改編為影視劇,由當紅少年偶像出演……可是你 卻不一定認識它的作者——80后網絡文學作家蝴蝶藍。

    與起點中文網淵源頗深的蝴蝶藍22歲起就在這個平台發布自己的作品,現在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起點扛把子”,因 作品以網游題材為主,還被譽為“網游文神級大師”。蝴蝶藍表示,興趣是開始寫作的源頭,是堅持這麼久的最大動力,“從閱讀中 逐漸產生了創作的沖動,在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蝴蝶藍的作品以“勵志熱血”著稱,語言詼諧幽默,出場人物眾多且個個角色都性格鮮明,熱鬧喧騰。然而他本人 卻喜歡一個人的創作狀態,享受孤獨,這讓人不禁好奇他的“雙重人格”。他說,其實孤獨只是表象,寫作的時候內心跟隨著作品一 起雀躍,“寫著寫著白痴一樣突然笑了起來這種事數不勝數。不過有些時候,對內容的處理需要作者保持理智客觀,這種時候需要控 制情緒,不能太沉浸在小說的人物情感裡。”

    今天,成功的網絡文學作家動輒有著百萬版稅,能躋身“財富榜”,但對網文作家而言,其實並不時時都是“黃金 時代”。蝴蝶藍也曾經歷過寫作全憑“一腔熱血”的慘淡時光。他曾說“寫作是為了活著”,對此他表示,“寫作是我熱愛的事,這 是我謀生的技能。不過能堅持這麼多年,更多的還是出於興趣和熱愛。否則在寫作收入慘淡的時候大概早就已經放棄了。希望以后還 能一直寫下去。”

    在大多數人眼中,網絡文學作家以“碼字”為生的工作狀態頗為自由,讓人羨慕。蝴蝶藍也表示,“從小就向往能 完全由自己來支配時間,現在真的實現了,很滿足。”然而,自由的背后也有著束縛,網絡小說基本都要求“日更”,一天不更新讀 者便會發評論吐槽,兩天不更新大量讀者就會流失。每日幾千字的更新對作者的精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蝴蝶藍對此感觸很深。“首先 ,你要有比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科學分配時間,我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差,導致作息混亂,對身體是一種摧殘。其次,寫作這種 創造性的工作,真的不是花費時間就一定有收獲的。很多人覺得每天24小時,抽2個小時出來就能如何如何,其實並不是這樣。寫作 這種事,我覺得並沒有哪一分鐘是真的徹底休息的。”

    33歲的蝴蝶藍被粉絲親昵地稱作“虫爹”,一種說法是他的孩子昵稱是“毛毛虫”。已在北京結婚生子的蝴蝶藍 2005年大學畢業就來到這座城市,至今已十余年。說到來北京的緣由,蝴蝶藍笑言,“大學時候的女朋友是北京的,畢業找工作時就 有意找了北京的工作,就這樣來了北京。”作為祖籍湘潭卻在西寧長大的人,蝴蝶藍覺得北京這座在南方人看來異常干燥的北方城市 “其實是潮濕的”。

    經過多年的適應,蝴蝶藍現在對北京最大的感受就是北京更大了,每次出行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程上,“造就了 我全新的‘遠近觀’。”當被問到以后是否會一直留在北京時,他的回答如他筆下的人物一樣樂觀從容,“對自己目前的現狀還是挺 滿意的,也沒有過離開北京的念頭。我想繼續保持就是我對未來最大的期許啦。”

投票

查看全文

馮偉杰:以詩為伴 “西游”天下

職業:經紀人
年齡:29歲
籍貫:山東菏澤

    他是六小齡童的經紀人,曾陪同六小齡童出訪多國,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你不知道的是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詩人,他的作品曾入選瑞典詩歌獎項,他用詩歌勾勒出自己的精神家園。

    他是馮偉杰,一位“酒至文亦來”的“北漂”追夢人。

    “酒至文亦來”,這是馮偉杰的微信名。五個字,道盡了他的豪氣和抱負。

    馮偉杰本科就讀於生命科學專業,卻陰差陽錯進入了經紀人這個與他看似“不搭”的領域,還與六小齡童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讓人頗為好奇他的人生境遇。馮偉杰從小就愛看《西游記》,“齊天大聖”孫悟空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2011年時,我給一家財經媒體寫人物稿,約到的第一個名人就是六小齡童。”懷著忐忑的心情,馮偉杰提前買了身西裝,理了個發,來到約定的茶館。兩個多小時的暢談讓馮偉杰深深地被六小齡童吸引,細心的他觀察到六小齡童不帶助理,就自告奮勇,“讓老師以后出去都帶著我。”馮偉杰的真誠打動了六小齡童,他痛快地答應了這個陽光、上進的年輕人。

    2016年年初,由百事可樂打造的《猴王世家》微電影“刷爆”朋友圈,在推進這個微電影的過程中,馮偉杰深刻感受到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與擔當。他動情地說,“這個電影與六小齡童老師多年來致力推廣的西游文化和猴王精神是一致的。當時我們設計了一段台詞:我的曾祖父,在地裡田間扮演美猴王,把快樂帶給父老鄉親﹔我的父親,在舞台上扮演美猴王,把快樂帶給千家萬戶﹔而我,則在熒幕上扮演美猴王,把快樂帶給每一個人。”

    工作之余的馮偉杰是個感性的人,愛用詩歌這種方式勾勒自己當時的心境,今年還出版了個人詩集《從此我們再無相見》。他說,每到一個城市,一處理完事情,就喜歡到處走走,抬頭看看遠方的天空。馮偉杰說“詩歌創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詩歌創作力。“有一次去常州出差,飛機快降落的時候,我被搖醒,睜眼一看,覺得下面燈火通明的世界很像一個模型。我嚇了一跳,過了好幾分鐘才反應過來自己是在飛機上,緊接著用飛機上的垃圾紙袋寫下了一句:空中夢醒,驚看世間是模型。不敢問此生,真假各幾成。”

    大學期間的馮偉杰就愛好讀書,他笑言“我揣個饅頭,就能在圖書館待一天。”在讀各種書籍的過程中,馮偉杰感受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漂泊,“時而漂泊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世界,時而漂泊到文學小說中與主人公同悲同喜。”

    行走在北京,是否這種“漂”的感覺更強烈了?在馮偉杰看來,北京和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相比,本質上沒有太大分別,關鍵在於心態。每個有過“北漂”經歷的人,都會記得初到北京那段日子,一個行李箱,一張單人床,做著關於未來的夢,馮偉杰也有著這樣的經歷。“第一次來到北京,我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旁邊的居民樓裡找到了一個住處,一個十平米不到的房間,像大學宿舍裡的上下鋪那種,我睡在上鋪,一個月300塊錢。十個人共用一個衛生間和洗澡間。我連床單都沒鋪,就那樣硬生生躺了一晚上,流了一身汗。”

    馮偉杰以六小齡童常說的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每個人都要歷經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難,每個人也最終都能取得屬於自己的人生真經。”

投票

查看全文

夏晟:“北漂舞者”期待重回舞台

職業:舞蹈演員
年齡:22歲
籍貫:安徽蕪湖

    去年的那次意外腳傷,讓追逐舞蹈夢想的“90后”大男孩夏晟不得不放緩了腳步。

    這個夢從幼年到現在,已經做了16年。

    6歲學習拉丁舞,9歲學習中國民族舞,11歲那年,媽媽決定帶他到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試試,沒想到竟考上了。從附 中畢業后,他又被直接保送到北京舞蹈學院。

    2015年,他領著北京舞蹈學院2012級古典舞系的同學們,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上表演 ,台下的觀眾是黨和國家領導人、70多位抗戰老戰士、6000多名中外人士。演出非常成功,這讓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他倍感自豪。

    為了那次演出,他和同學們一起放棄了暑假,積極投入排練。身為演出的班級負責人,不僅要負責排練聯絡工作, 還要承擔起“生活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的重任,兩個多月的排練,就像打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

    可能是跟那段時間的高強度排練和休息不好有關,夏晟的腳在此后的一次排練中扭傷了。恰逢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問 題,受傷后舞蹈動作根本做不了,沒法參加“考團”,這對就業面偏窄的舞蹈生來說不啻於當頭一棒,給他當時的感覺是,“好像人 生一下子沒有希望了。”

    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夏晟最大的動力和堅強的后盾,當年,媽媽為了能讓他能心無旁騖地追逐夢想,毅然辭掉工作來 北京陪讀,一直到他念完大學。

    夏晟一直銘記小時候母親告訴他的一句話:“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喜歡,那就做完。”

    他也不想讓家人失望,半年多來,他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個小房子,自己一邊指導孩子們跳舞,打些零工,一 邊繼續練習舞蹈,做康復訓練。

    成為舞蹈家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在夏晟看來,舞蹈,早已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今年准備再考一次,畢竟已經 學習了十幾年舞蹈,不再努力一把,感覺不值當。”

    而傷病,對夏晟來說也有點習以為常了,他之前有過更嚴重的一次受傷。2012年8月,在安徽舉行的第十屆“桃李杯 ”舞蹈比賽前夕,夏晟穿著5斤重的服裝,舉著15斤重的道具刀,整整排練了一下午,練完之后,他就暈倒在了台上。

    當時醫院查出夏晟心律不太正常,學校考慮到他的安全,勸他放棄比賽。但夏晟醒來之后,仍然堅持上台表演,“ 集訓了幾個月,吃了那麼多苦,一跺腳一哆嗦就上去了!”

    終於,夏晟在那次比賽中捧回了二等獎的獎杯。此后,夏晟眼前似乎突然又打開了一扇門。他開始去理解舞蹈,去 了解每段舞蹈的背景,揣摩人物的心理,在舞蹈中融入自己,賦予舞蹈靈魂。

    臨近畢業的這次受傷,讓他變得更安靜,不浮躁,對世界和人生的感悟更透徹。夏晟明白一切都要一步一步來,欲 速則不達,“舞者,就是要進入一種空靈境界的舒暢與寧靜,才能做出最完美的演繹。”

    盡管自己現在是個“待業北漂”,說起來有點心酸,但夏晟對夢想地堅持毫不動搖,“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出演一 部舞劇的男一號,讓觀眾們都記得我。”

投票

查看全文

張鐸:在北京不孤單,至少還有馬頭琴

職業:馬頭琴演奏員
年齡:23歲
籍貫:內蒙古呼和浩特

    不久前,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張鐸有幸參加了此次匯演,“第一次走進人民 大會堂演出,我的心情很激動,感到很榮幸。”

    半年前,張鐸從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畢業,開始了他的“北漂”生活。

    2012年,張鐸從老家內蒙古呼和浩特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少數民族樂器系,他的音樂夢開始了。他所學的 樂器也許很多人都未曾聽說——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因琴杆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歷史 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2006年,馬頭琴成為首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樂器之一。

    張鐸從4歲開始學鋼琴,14歲時毅然決然放棄鋼琴,從頭開始學馬頭琴,“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上初中之后對馬頭 琴著了迷,它婉轉低回的琴聲深深地吸引了我。”

    與熟練的鋼琴相比,張鐸學馬頭琴幾乎是從零開始,“剛開始,每天練琴將近16個小時,忘記吃飯是經常的事,有 時坐在那裡一練便是一天。”

    為什麼選擇來到北京上學,張鐸的回答很單純,“我沒想那麼多,隻想來北京見見世面。”

    大學期間他早早就規劃了自己的未來,他認為,將來畢業若要留在北京工作,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音樂 素養。但凡有空,張鐸就會去琴房練琴,經常跟著導師參加各種演出,鍛煉自己,“馬頭琴已經融入我的血液,我隻想把它練好。”

    2016年年初,張鐸看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團的招聘信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投出了人生中第一份簡歷。“沒想到 我考進了中央民族歌舞團。”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張鐸對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了。

    作為一名“新北漂”,張鐸對未來充滿希望,“北京的機會比老家多。”剛工作,張鐸的收入並不高,除了團裡的 演出,他還利用空閑時間做兼職。“現在學馬頭琴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皆有。看到我最愛的家鄉樂器被大家認可,很開心。”

    如今的張鐸已經做好了長期“北漂”的打算,“一個人在北京我也不孤單,至少還有馬頭琴陪著我。”

投票

查看全文

李世剛:一支畫筆闖京城

職業:畫家
年齡:42歲
籍貫:山東青島

    去年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一次壁畫大展中,刻畫周恩來總理偉大一生的《丹心譜》組畫滿滿佔據了一號館金色 中央展廳的整面牆壁,這套大型組畫受到觀眾的極高評價,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宜觀后更是贊賞有加。

    這組畫出自青年畫家李世剛、李世東兄弟之手,兩人先后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大哥李世剛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擅長油畫、國畫、壁畫、雕塑等,多件作品曾在國內外美術大展展出。他不僅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育工作者,在京擁有自己 的畫室,並一手創辦了繪畫培訓學校和文化傳播公司。

    盡管已小有成就,但李世剛回憶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這位在山東平度農村出生長大的漢子,對畫畫和藝術有種與 生俱來的熱愛,但受環境和家庭所限,在求學就業路上頗為艱辛。

    小時候沒有畫筆,他用木炭、瓦片、樹枝等在地板上畫畫,畫什麼像什麼,父親被他的天分和熱忱打動,盡管當時 家裡很窮,仍然全力資助他拜師學藝。他至今還記得,父親送他去跟鄉間的一位畫師學畫畫,由於家裡兄弟姐妹多,沒錢交學費,每 次跟老師見面或逢年過節,他都會帶上父母節省下來的錢買一些土特產看望老師。

    李世剛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特別勤奮好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憑靠自己的努力,他后來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

    在中央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李世剛不僅系統全面地學習了繪畫各方面的專業性知識,也大大拓寬了視野,夯實了理 論基礎。由於家庭不富裕,他在學校勤工儉學,因為踏實肯干,深受老師們的喜愛,以致當時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的領導指示說,系 裡重要的藝術項目,一定要讓李世剛參與,所以他以助手的身份參與壁畫系的大量工作,因工作出色,收獲良好的口碑。

    畢業后,他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很多教授的助手,進駐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搞創作,成為798藝術區第一代藝術家。 當時條件很艱苦,冬天沒有暖氣,在空曠的廠房裡,李世剛呼著寒氣進行創作,《卡薩布蘭卡》在循環播放,憂傷,寂寥。

    在798搞創作,並不是一份傳統意義上的“工作”,薪水不規定,生活難以保障。有天傍晚,李世剛站在798旁邊的 大山子橋上往下看,車水馬龍,樓房鱗次櫛比,他不禁長嘆,“這麼多車這麼多房子的北京,我何時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地?”

    回想求學路上的種種曲折,李世剛發現,許多家長對讓孩子畫畫有誤解,中國的孩子想學繪畫特別困難,尤其是對 收入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為幫助更多孩子圓“繪畫夢”,李世剛拉上當時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的弟弟李世東,在學 校旁邊創辦了一所美術培訓學校,“第一年招了50人,很多都是老鄉介紹或者是老師的孩子,學費很便宜。”

    辦學最初那幾年,很艱難,每年收的學費都不夠交房租,有一年甚至還要借錢租教室,兄弟倆則租住在望京待拆遷 的平房裡,“沒有床,就買塑料泡沫鋪地上睡,老鼠時不時會從床邊爬過。”

    李世剛兄弟是北京市最早那批做美術培訓學校的,有先發優勢,而且背靠中央美術學院得天獨厚的資源,他們在業 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又趕上了后來的“藝考熱”,學校發展迅猛,生源不愁,規模最大的時候,在校生達五六百人。

    經過多年打拼,李世剛現在已擁有可觀的經濟基礎和不錯的事業根基。但他並不以成功者自居,而是保持謙卑的姿 態,既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學校,也堅持不懈地搞繪畫創作。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舉辦一次個人的畫展,更是不忘創辦美術培訓學校 的初心,給更多的孩子做好美育啟蒙,助他們圓夢藝術創作路。

任素汐邊   江 張天愛蔣梓樂 劉振宇蝴蝶藍 馮偉杰夏   晟 張   鐸李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