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了上百位“特務頭子”和眾多情報史和公安史專家———
提起情報人員,人們腦中多半浮現出的是他們不苟言笑的冷酷形象。然而在《中國秘密戰———中共情報保衛工作紀實》一書中,那些出生入死的情報員卻是生動鮮活而有個性的。
這部用50萬字講述中日戰爭時期中國情報、保衛戰線真實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三個月內連印三次,許多我國秘密戰線的當事人以及親屬,向作者、八一電影制片廠文學部編輯郝在今表示鼓勵,還提出了修改意見,提供了更加深入的資料。
“情報、保衛工作實在是個極其特殊的行當,情報、保衛工作者個個具有超群的素質,既要斗勇,更要斗智。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在秘密戰線上的戰績不亞於公開戰場。中國情報機關提前偵獲日本和德國的戰略情報,有力地服務於公開戰場,使得德意日三國不能會師歐亞大陸。”在郝在今看來,那些情報工作者的歷史功績不應該被埋沒。
郝在今說,盡管中國的情報、保衛工作在世界范圍始終受到極高的關注,但是相關的書籍卻是最少的。這是因為,在中國的情報、保衛戰線之中,一直有著嚴格保密的紀律。他遲遲沒有動筆,是怕自己尚未掌握准確的素材,寫出來謬誤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郝在今猛然意識到,當事人已經七老八十,再不寫,許多無名英雄的事跡就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永遠逝去了。於是,他從1991年開始探入那豐富而又隱秘的世界,直到2002年才動筆撰寫初稿。這期間採訪了上百位“特務頭子”、眾多官員和高層人物,請教多位情報史和公安史專家,去年最終定稿。但讓他覺得遺憾的是,很多我國情報史上重要的人物都不在世了,更多的人都因年事已高或健康狀況不佳而無法接受採訪。“我現在有一種緊迫感,要抓緊時間搶救那些不可或缺的珍貴歷史檔案,並希望可以把隱秘戰線記錄得更加完整。”
情報保衛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保密習慣增加了素材獲取和寫作這兩方面的難度。在創作中,郝在今的原則是追求“完全真實”。“這是因為,我這本書的描寫對象是一個非常嚴肅的領域,而讀者希望看到的是真實而非虛構的歷史。書中所有的敘述材料都標出了文字出處或者具體的口述者。”
在絕對嚴格遵守有關保密紀律和規定的前提下,在對當事人的採訪和案件的梳理的同時,許多有趣的卻不為人知的細節也浮出水面,比如書中有對當事人生活片段和感情經歷的敘述。郝在今笑著解釋說,“在我看來,他們一點也不是常人想象得那麼刻板,更不是有些作品中表現出的那樣‘高大全’。那些在平日工作中早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錚錚硬漢,是多才多藝的,也都有柔情的一面,他們偶爾會為感情所困擾,也會為家庭生活中的瑣事傷腦筋。”郝在今認為,寫那些人性化的內容,才能更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在採訪和寫作的過程中,老情報工作人員的豁達給郝在今留下了深刻印象。“經歷了那麼多人生磨難,很多人看得比常人透徹。”郝在今說,外人看起來的驚心動魄,那些無名英雄卻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接受採訪時他們很少講自己,也不喜歡渲染那些經歷,對於或明或暗的過往和歷史中的種種過節,他們更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客觀地看待。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