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青少年非遺傳承班”開班 名額一搶而光--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暑期青少年非遺傳承班”開班 名額一搶而光

2013年06月04日11:4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社評

當青少年認識、理解並接受非遺之后,非遺的傳承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暑期將至,一年一度的“暑期青少年非遺傳承班”報名工作又要開始了。這項活動由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和各區非遺保護單位聯合主辦。去年的“傳承班”開設28個公益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廣繡、廣彩、琺琅、灰塑、乞巧工藝制作等16個非遺項目。課程招收學員近1000人,幾乎是剛報名,名額就被一搶而光。

人類的非物質遺產,是時光釀造的陳釀,歲月凝聚的珍珠,見証著文明的演化,寄寓著人類的情感,是值得細心呵護並傳之后世的瑰寶。千年羊城、南國明珠,廣州有著豐富的非物質遺產。到目前為止,市級非遺名錄項目77項,其中包括省級非遺名錄項目51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7項,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

豐富的非遺資源,掩蓋不了“芳華絕代”、后繼無人的尷尬。數十位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超過63歲,一半人處於61歲至80歲之間,一些聞名遐邇的傳承人更是進入耋耄之年,如事廣繡的陳少芳、象牙雕刻的李定寧、著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粵曲演唱家譚佩儀等。由於種種原因,別說將非遺光彩重煥,甚至順利傳承都成問題。像“講古佬”顏志圖和徒弟彭嘉志,可以說是廣州非遺界的“傳奇”。

一些人因此認為,有些非遺項目的消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能讓瀕臨滅絕的文化煥發光彩,恢復曾經的盛景。然而,廣州“暑期青少年非遺傳承班”受到熱捧,令那些對非遺前景悲觀者的眉頭稍為舒揚,並似乎重新看到廣州非物質遺產薪火相傳之曙光。它至少說明兩點:現代化並不是傳統文化式微的必然因素,隻要社會跨過“衣食足”的初級階段,整體價值觀告別實用主義之后,它依然會有生命力﹔非遺公益培訓,並從娃娃抓起,是一條擴大非遺知名度、影響力與群眾基礎的可行之路。當青少年認識、理解並接受非遺之后,非遺的傳承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跳出傳承視角,非遺公益培訓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藝術資源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藝術熏陶,對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有著正面的、積極的作用。要說對此還有什麼期待,那就是將公益培訓項目擴大。一是拓展非遺項目,二是擴大受眾面。在去年的28個公益培訓班中,入選的非遺項目隻有16個,隻佔廣州市非遺項目的20%左右。即使候選的16個項目中,也出現冷熱不勻現象,比起廣繡、剪紙等,醒獅培訓班的報名就頗為冷清。公益培訓,需將更多的非遺項目囊括進來,增加青少年根據個人愛好進行選擇的機會。哪怕是小眾項目,也是一個增加認知、培養興趣、發現苗子的機會。

擴大非遺公益培訓的受眾面,一是要將暑期培訓班向日常班發展,從青年少年宮到各級學校進駐,隻有常規化的培訓才能產生規模效益﹔二是從學校向社會擴散,為熱愛非遺項目而又拜師無門的普通市民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寧波市從2008年開始,就面向社會推出非遺公益培訓班,頗受市民歡迎。

公益培訓,讓那些想重溫廣州文化記憶的市民,獲得與非遺項目親密接觸的機會,也讓廣州非遺薪火相傳,燭照未來。

(責編:陳苑、許心怡)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