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新法漢詞典》將推應用軟件 傳統工具書試水數字化

本報記者 曹玲娟

2014年08月01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上海譯文出版社、外研社將《新法漢詞典》《現代英漢漢英詞典》數字化。
  制圖:張芳曼

  8月中旬,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在蘋果和安卓系統上推出《新法漢詞典》手機軟件,向工具書的數字化出版邁出了大膽的一步。

  如今,通過網絡詞典、手機應用軟件等方式,用戶就能輕易查詢外語單詞。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眾多軟件應用中,難覓《新法漢詞典》這樣的正版工具書軟件的身影。

  在數字化潮流中,正版工具書軟件“隱身”的背后,是傳統出版社的糾結:既擔心遭到盜版,又必須面對工具書銷量不斷下跌的現實。這種糾結讓出版社踟躕不前,始終在工具書的數字化問題上謹小慎微。

  網絡抓取、盜版拼湊,雜牌電子詞典充斥市場

  上海譯文出版社法語編輯張嫣這段時間一直在負責譯文社與詞海公司合作開發的《新法漢詞典》手機軟件項目。現在,這個國內首款正版多媒體法語詞典的應用軟件,將在8月中旬舉辦的2014年上海書展現場正式舉行上線儀式。也因此,身為出版人的張嫣,開始直面傳統工具書數字化難題。

  情況不容樂觀。張嫣說,智能手機普及高峰的2008年至2010年,完全改寫了紙質詞典的地位。此前,《新法漢詞典》年銷量在13000冊,之后,這個數字下降到3000冊。“這是目前工具書的普遍現狀。沒有銷量,今后詞典的更新怎麼做?”

  “我能查到的20多個新華字典手機軟件,全部是盜版。”張嫣認為,對紙質工具書銷量沖擊巨大的,是如今充斥網絡的諸如盜版《新華字典》的“雜牌詞典”。它們大多是技術開發商單方面炮制,多採取網絡抓取、人工錄入、購買部分詞典內容,甚至是盜版拼湊等方式,“沒有專業審校、沒有修改。對出版社、對讀者都是一種傷害。”

  那為什麼鮮有出版社來做工具書應用軟件呢?是客觀條件限制,還是主觀動因不足?張嫣坦承,傳統出版社編纂一本工具書,工作量通常在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擔心數字化的侵權風險,一旦盜取,多年的心血都付諸東流。”

  另一項考慮,是數字化出版的盈利模式還不明朗。“就像你問我《新法漢詞典》應用軟件上線后預計銷量是多少,我沒法回答一樣,傳統工具書的數字化前景怎樣現在也不太明朗。因此,出版界很多人都在觀望。”張嫣說。

  傳統出版的“無為”,客觀造成盜版數字化工具書充斥市場。此前,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曾推出《辭海》電子書,算是業界的“吃螃蟹者”。該數字化版本的《辭海》,同樣隻能在量身定制的電子書上閱讀,無法在更大范圍內共享,有著嚴密的反盜版系統。

  讀者需求倒逼傳統出版社進行工具書數字化嘗試

  越來越嚴峻的現實,正在逼迫傳統工具書進行數字化變革。

  “我們原來一直比較保守,現在不得不進行變革。”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表示。“數字化對工具書來說是必須做的,因為用戶的查詢方式,市場需要的產品形態已經改變,更多年輕的讀者需要數字化的工具書。”張嫣感慨。

  技術公司進行傳統工具書的數字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內容,缺乏編輯方面的人才。隻能買一些資料或直接轉,准確率差,內容相對欠缺。”韓衛東表示。“我們傳統出版社的優勢就在於內容,詞典需要時時刻刻專業的維護,我們可以不斷更新與完善內容。”張嫣認為。

  上海譯文出版社選擇與技術公司合作開發《新法漢詞典》手機軟件。據介紹,《新法漢詞典》手機軟件定價40元,比起實體書75元定價幾乎降一半。據介紹,軟件有免費體驗和每日有限免費搜詞功能,有時也會以優惠活動方式再降價。

  當然,數字化轉換,對傳統出版社而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我們對技術都不太了解,傳統編輯大多是學文的,學起技術來有點難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技術對接磨合。”張嫣說,一直以來,譯文社通過各種方式推動傳統出版的數字化改造,“這次挑選《新法漢詞典》來做手機軟件,還是有信心的。因為這本詞典口碑很好,在法語學習者中很有知名度。”

  “目前首階段的工作已經完成,就是初步轉換為適合互聯網的手機工具書,保留原來數十萬的基本詞量。”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亞軍介紹,“這個項目不能一蹴而就,未來我們還要利用數字化平台組織新的修訂,添加新詞,增加一些更符合使用者的相關信息、搭配、聯想等。最起碼,我們現在能夠在盜版市場中正本清源,我相信工具書的數字化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

  該項目能夠順利展開,也是因為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的資金支持。朱亞軍透露,“先后投入近300萬,據我所知也是我們國內傳統出版社工具書的第一次嘗試來同時開發適合蘋果和安卓系統的電子版。”

  市場前景可期,盈利模式尚待摸索

  網絡時代,誰還翻字典?在數字化席卷日常生活的今天,有這樣的疑問的人,還真不在少數。

  事實上,工具書的電子化不是簡簡單單地將紙質辭典的內容放進電腦、手機屏幕裡供查閱。“紙質書在查閱效率方面有弱點。”復旦大學英文系教師、上海譯文版《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朱績崧說,電子化的最強項,是可以開辟更多種查閱途徑。以英漢詞典為例,詞條要分級,明確標注,提供反義詞,提供近義詞辨析,提供用法提示,幫助讀者豐富多樣地利用辭書這個信息檢索系統。“紙質隻有一條路,但數字化的辭書能提供無數條路。”

  用朱績崧的話來形容,原來那些知識是一條線,現在數字詞典要做成一個圓融貫通的球,一個復雜的立體的信息系統,提供語言學習的新方式。“我們以前說,詞典是無聲的老師,而詞典的數字化就是要讓詞典活起來,在詞典編纂數字化的進程中可以加入多媒體資源,聲光電都有,做‘有聲有色’的老師。”

  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朱績崧回憶,自己在5年前曾力勸北京某著名出版社進行工具書的數字化工程,被對方一口回絕,說這不是詞典的正道,詞典就是要放在桌子上查的。“他們沒有危機感,時代不同了,紙質辭書的身影越來越單薄,傳統出版人思路要開闊,需要清楚危機、希望和未來的方向在什麼地方。”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出版人看好工具書手機軟件的市場前景了。“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試水,可以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過去《辭源》賣得好,促成了《辭海》問世。而在工具書數字化領域,也可以出現同樣的良性競爭,活躍市場。關鍵是要有好的內容和呈現方式。英國、美國最好的詞典都有電腦版和移動客戶端,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朱績崧表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1日 11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