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兵”方式,14萬中國勞工馳援歐洲——這一策略的提出者,就是袁世凱的重要幕僚,曾經在民國政壇上叱?風雲的梁士詒。
梁士詒,字翼夫,號燕孫。1869年出生於廣東省三水縣一個官商書兼而有之的家庭。受傳統文化熏陶,他從小就熱愛讀書,希望謀取光明前程。但從1889年中舉人后,再無緣功名。就在梁士詒懷才不遇時,袁世凱得知其滿腹實用之學,便聘請他為北洋編書局總辦。
1904年,袁世凱又舉薦梁士詒為鐵路總文案,憑借著勤快干練,屢獲升遷。當時,北洋政府“中央銀行”、財政支柱之一的交通銀行,也在梁士詒督率支配下。梁士詒掌管交行,“月以八十萬歸北洋”,又提取郵傳部的大宗款項供袁世凱收買各方之用,所以袁稱譽他為“財神”。同時,在很多場合梁士詒都代表袁世凱作口舌之勞,掌握中樞,大事小事全權處理,因此,又有“二總統”之稱。
1914年7月,世界一戰爆發。8月,袁世凱頒布大總統令,宣布“對此次歐洲各國戰事,決意嚴守中立”。這一對策,看似穩妥,卻無法置身事外:一方面,歐戰雙方在中國皆有租界和駐軍,歐洲的?殺早晚會波及中國﹔另一方面,東洋強鄰環伺在后,伺機博取最大利益。
面對日本對德國在華殖民地的虎視眈眈,時任稅務督辦的梁士詒向袁世凱建議在日本尚未出兵時,逼迫德國交還青島,“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無所措手。青島若下,日本又以何說進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將來之后患”。此時的袁世凱,已無當年在朝鮮之勇,認為中國既已宣布中立,現在出兵,外交糾紛必起,而且會引起日本的疑忌。梁士詒則認為“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幸勝”,中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於和議中取得地位,於國家前途,深有裨補”。最終,袁世凱沒有採納這個主動出擊的建議。
此后的結果眾所周知,盡管日本聲稱膠州灣將在戰后由日本轉交給中國,但是,要讓豺狼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絕非易事。中國要奪回主權,就要在戰后和會上爭取一席之地。梁士詒再次向袁世凱進言 “察看歐洲戰爭情形,協約國必操勝算,不如趁此際加入聯盟,一方面借英、俄、法之力以脫日本監視之厄,一方面緩和各方,得收從容布置之效”。
梁士詒認為,華工是中國介入戰爭的最好資源,繼而提出“以工代兵”計劃,希望中國以此與協約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系。“以工代兵”孕育成熟后,1915年6月,梁士詒首先向英國提議派出30萬華工,馳援歐洲戰場。但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剛愎自用,認為梁的策略純屬天方夜譚,非可行之舉,斷然拒絕了這一提議。
殘酷的戰爭,使歐洲精壯年男子數量銳減。隨著戰爭形勢日益嚴峻,人力資源更加緊張,法國軍方首先開始策劃華工招募事宜。於是,駐華法國公使康悌受命和中國當局接洽。當時,梁士詒與法國公使康悌、美國公使芮恩施往來密切,常在一起晤談中外大勢。因此,當法國有意商談使用華工時,梁士詒自然成為康悌接洽的最佳人選。
梁士詒的華工提案與法國的想法一拍即合。1915年11月11日,法國國防部決定將招募華工計劃迅速付諸實施。12月1日,退役少校陶履德被任命為法國國防部代表,組織招工團前往中國招募工人。
中國當時處於中立狀態,政府不便出面,梁士詒與中國實業銀行行長王克敏籌劃設立民間機構——惠民公司,由商人代替政府,承攬招募華工具體事宜。為避人耳目,陶履德以農學技師身份來華,代表法國與惠民公司談判。1916年5月14日,雙方簽訂合同,並在合同中極力避免參戰字樣,以免給德、奧干涉留下口實,同時避免華工輸送途中招致襲擊。合同共有28款,明確規定了華工的佣工年限、工作時間、工資待遇及死傷疾病醫恤費用,還配備專職翻譯進行語言溝通,並由中國外交官赴法保護,力求使華工與法國人享受平等待遇。
英國一開始不想招募華工,索姆河戰役使英國元氣大傷,不得不改變初衷,接受了招募華工的提議。
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北洋政府勞工部公開組織勞工輸出,一批批華工馳援歐洲。到1918年11月,已有14萬華工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開始了他們曲折艱辛的戰時經歷。
梁士詒“以工代兵”戰略,使中國擺脫了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也達到了中國實際參戰的目的。華工們奔赴歐洲后,大多被分在兵工廠,進行軍需物資生產。他們在戰時擔任運輸、挖掘戰壕等工作,還參與軍火制造﹔戰事緊急時,也直接參戰。戰事結束后,又除障礙、平土地。他們的付出,為中國贏得了在戰后的發言權,中國以戰勝國資格參加巴黎和會,為國運而抗爭,為收回青島主權而抗爭,盡管目標沒有達到,但青島回歸成為巴黎和會的懸案,為華盛頓會議上的最終解決埋下了伏筆。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徐國琦認為,“以工代兵”的構想,“是先進中國人尋求加入國際社會及國際化的一個創舉。其意義遠非14萬華工赴法同英、法、美聯軍並肩奮斗所能概括。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膽識、有目的、有遠見地加入國際社會的開始,是東方大國參與拯救西方文明的大事。更為重要的是,14萬華工無疑是14萬使者,他們充當了架接東西文明的橋梁”。
梁士詒是發起華工赴歐的第一人,他的“以工代兵”不應被忘記,尤其是青島人不應忘記。□焦 璐
(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