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文化名人解讀心中的家 張抗抗:家是休養生息的地方

劉慧

2015年02月16日08:45    來源:華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文化名人解讀我們心中的家

  過年回家,中國傳統的祝福語中總有一句:家和萬事興。這句話似乎是所有祝福中最平淡的,但也是最重要的。

  家,對每個人的意味不同,但同樣的是心底裡最深沉的牽挂。眼看春節將近,無論身在何地,何種方式,或遠或近,人們都已經心系著歸家的路……那些我們熟悉的、中國各地的文化名人,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他們如何過年,如何理解“家”?

  張抗抗:家是休養生息的地方

  身份:著名作家

  狀態:我正在杭州父母家,經常回來過春節

  家可以有很多含義,是一個港灣,一個庇護所,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張抗抗說:“我過去也寫過相關的文章。我覺得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撐和堅實的牆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頂,可遮蔽風雨,抵擋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戶,使房子裡流通新鮮的空氣。門是家與外界的通道,所以家不會與世隔絕。家一定有廚房,可以燒出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裡也是熱氣騰騰的。家,是一輛汽車,可以送你到很遠的地方去。父母是輪換開車的司機,孩子是乘客。到了父母年邁的時候,孩子就當上了司機,父母則變成了乘客。還有,汽車是需要經常加油的,所以一個家就需要有多多的收入。作為家庭的成員,不能隻用油不加油,因為油用完了汽車就走不動了。作為乘客的時候,隻會消耗油料,哪怕經常抽空擦洗汽車,也會覺得很安慰。”張抗抗還把家稱為輕音樂,在煩了累了的時候,音樂響起來,人會放鬆下來,感覺到陶醉和愜意。

  肖雲儒:家是家鄉、老屋、故土

  身份:著名學者

  狀態:正盡快處理完手邊的事,准備回家過年

  接到華商報記者電話時,肖雲儒正在處理手邊的一些事務,為靜心過年做准備。他說,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家是家鄉,是老屋,是故土,是我們祖先,我們自己兒時,就是青少年時較長生活過的地方。“家就是親人親情。老爸老媽就是家,兄弟姐妹就是家,親人在就有家。家是鄉愁,是一份記挂,不忘鄉土不忘根本心裡就有家。家永遠在心裡血液裡……”肖雲儒感慨道:“我沒有老人了,我就是家裡的老人,所以今年打算祖孫三代六口自駕游去彩雲之鄉,過年,我家的車開到哪裡,一家人就在哪裡團聚,我們的家就在哪裡!”

  蔣方舟 年輕人對家的觀念也趨於保守

  身份:著名青年作家

  狀態:和爸媽在北京過年蔣方舟說:“我上大學就離家遠了。后來我媽退休后就跟我住,對我來說,家不是地理上的概念,是家人的概念,是心理上的概念。長大以后,我發現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挺少的。爺爺奶奶去世后,我們不再回老家,我父母現在覺得過年也不一定要回老家,一家人在一起就挺好。”

  作為80后,蔣方舟認為,年青一代對家的觀念其實也越來越趨於保守,中國社會越來越強調“家”的和諧,年青一代有所回歸,從隻求財富變成對家庭概念和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的追求。前兩年流行成功學,這兩年類似生活平靜的書多了,這也是當代人厭煩都市中相對冷漠的人際關系的結果。

  汪國真 中國人心目中家的分量更重

  身份:著名詩人

  狀態:在北京,和父母家人一起過年

  汪國真感慨:“家,真的就是一個回來的港灣,在外面奔波闖蕩,建功立業,回來休息准備再出發的地方。”他認為,中國的傳統中,家的分量更重一些,西方人則更獨立一些。他回憶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是過年就有新衣服穿有點心吃。他老家是福建廈門,閩南人對家庭宗族的觀念比一般的地方似乎更濃重一些,福建人很注重家庭的祥和溫馨。除夕、大年初一,過年的前幾天基本都在家裡。汪國真對華商報記者說:“我基本沒有不在家過年的情況,現在我父母都在北京,所以春節就在他們身邊。希望我的孩子也在家裡親人身邊。”

  吳克敬 家在中國人心裡大過一切

  身份:著名作家

  狀態:跟家人過年

  著名作家吳克敬是傳統的陝西人,他說,小的時候,每到過年,就會到墳地請祖先回家過年,家裡也會把祖先牌位擺好,祭拜祖先的時候,會說很多話,比如今年日子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困惑,來年有什麼期望,都是真話。

  談到如今國人心中的過年,他說:“我覺得家在中國人心裡大過一切,我們都說家國情懷,戰爭時說保家衛國,家的概念,確實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先進性,中華文明綿延下來,其實就是家不滅,所以我踏踏實實在家裡和親人過年。后天就打算開始做過年吃的東西,蒸饃,炸豆腐,我愛做這些。”

  劉煒評 應該強化家的精神功能

  身份:著名學者

  狀態:多少年我都盡可能在商洛的父母身邊過年

  在劉煒評看來,現在的家庭結構和功能,比古代和近代變化太大。過去家庭是一個要素比較齊全的生產生活單位,家庭所有成員都扮演著比較明確的生產角色,如男耕女織等等,有點像今天的生產單位。但是近代以來,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的制作,已經被以公司為標志的社會行業承擔了,如今尤其如此。過去臘月二十三以后蒸饅頭、磨豆腐、備年糕及各種熟食,現在很多人去商場購買,就是情形之一。現在人們更多承擔的是社會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主要是倫理性的。劉煒評對華商報記者說:“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維系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紐帶,永遠都是血緣、親情。當下,既然家的生產性文化功能弱化了,就應該強化家的精神建設功能。比如很多家庭成員因為一年到頭各忙各的,不是很重視家庭乃至家族的文化建設,這是一種缺失。過去人們注重過年時訂正、續寫族譜和家譜,注重在長門家中守歲,注重初一闔家念誦族訓和家訓,如此等等,都是家庭文化建設的內容,今天也都可以適當繼承。”

  華商報記者 劉慧(來源:華商報)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