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動畫為何講不好中國故事?
如今,動畫電影日益成為全球銀幕上的大熱門之一。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和中國文化的輸出,在世界范圍內,動畫電影中屢屢出現“中國元素”,這些電影經常斬獲不俗的票房成績。然而,這些靠“中國元素”賺大錢的動畫卻鮮有“中國制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中國動畫為何講不好中國故事?如何發現和發掘中國符號並運用在國產動畫中,使之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力量?近日在北京舉行了“中國動漫產業的國際化之路研討會”,眾多業內人士出席了活動,紛紛就此為中國動漫產業診脈。
中國符號成為世界動畫“商業利器”
卻無法為國產動畫帶來利潤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文化成為一股風潮在席卷著世界各地的文化領域。與此同時“中國符號”也成為世界動畫的“商業利器”。
比如《花木蘭》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紀錄就達到23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為3.043億美元。10年后的《功夫熊貓》自2008年6月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紀錄就達到6000萬美元,以全球總票房5.771億美元,成為好萊塢動畫電影史上的票房奇跡。“中國符號”正不斷為國外動漫制作機構帶來相當豐厚的利潤。
反觀近些年中國本土的動畫電影卻鮮有佳作,拿這兩年戛納電影節電影市場展區舉例,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的展位一直設在地下一層,在一個不太顯眼的角落,帶著幾部在國內知名度都不算太高的電影來賣片。2014年的展位直接變成了動畫片專場,數十部國產動畫電影在此進行宣傳、推廣,負責人表示,買家主要以中東、東南亞居多。海外市場並不樂觀。易觀智庫互動娛樂業務中心研究總監薛永峰直言,國產動畫片想要與國際接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世界范圍來看,除了好萊塢動畫片在各個國家有好的商業表現之外,連日本動畫片都沒有在國際商業市場上擁有份額,宮崎駿動畫也只是在藝術領域中表現得更為出色。當今的中國動畫,就商業性而言,剛剛在起步階段,即使在國內市場上有出色票房表現的動畫片,也沒能走出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動畫電影是一直都沒有好作品嗎?中國動畫電影已歷經了80多年的洗禮,從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動畫電影《鐵扇公主》開始,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大鬧天宮》《三個和尚》《哪吒鬧海》等電影將中國動畫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潮階段。
所以,我們在感嘆“中國符號”魅力的同時,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現在的我們手握“利器”卻不能像過去《大鬧天宮》那樣輝煌,反而在崇拜國外動畫思想與技藝對我們的“文化復制品”。
北京新影聯院線總經理周鐵東認為,2008年以前,國產電影能夠走出國門的隻有武俠大片一個類型,而2008年之后,中國的動畫大片也開始在海外銷售發行。目前看來,動畫片是急需突破的類型片。動畫片最容易獲得全球觀眾。因為動畫電影是一個最能夠跨越市場邊界、最能夠克服文化折扣、最能融合行業智慧的電影類型,動畫創作有無限的想象力,可以容納各種內容和題材。
創作不專業 價值觀不明確
沒有以現代視角表達中國文化
為什麼同樣的故事我們講不到國外去,別人拿著我們的故事卻可以風靡全球?周鐵東談道:“那是因為我們講的是中國故事,而不是中國人的故事,電影裡有人情,卻沒有人性。”他以迪士尼的經典動畫電影《花木蘭》為例,“我們講花木蘭的故事講的是中國的忠孝,而迪士尼的花木蘭卻被當成是一個有感情的女人,體現了自我實現和男女平等,徹底地全球化。國內動畫電影目前份額最大的依然是低幼型動畫,盡管很多影片都號稱是合家歡影片,但事實上與好萊塢式合家歡類型片還有距離。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認為,中國動畫電影的國際化將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首先,我們要打好基礎,尊重創作規律。尤其在創意和劇本、制作技術和美術風格上下工夫。中國每年都有幾十部動畫電影,卻不是每個動畫導演都有動畫電影的創作經驗,一些動畫電影的創作者不是專業人員。比如,有些單純有經營能力的“成功人士”並不一定能做出好的動畫作品,畢竟有了好產品才能夠經營。不是有錢就能出好作品,需要調動專業人士的能力和積極性,需要給專業人士一個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其次,我們必須要明確我們向世界傳遞一種怎樣的價值觀,現在很多創作者並不清楚。然后再悉心研究和調整講故事的方法,提高改編和再創作故事的能力,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用能引起世界共鳴的方式來敘述中國故事,並且通過故事去傳遞價值觀,讓世界接受這種價值觀。
中國有資源優勢,就是中國有內容優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厚的傳統,這裡面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應該通過作品讓世界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生活態度,家庭關系和人情關系,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跟其他文化一樣優秀。讓世界了解和喜歡中國人,甚至願意走進中國。讓中國符號真正表現中國文化內涵。
此外,目前中國動畫市場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觀眾習慣了看國外的作品,對中國的作品沒有信心,需要通過時間和優秀的國產動畫讓觀眾改變態度,需要讓故事中傳達的東西被人接受和感動。
海外市場靠合拍片支撐
建立專業原創團隊迫在眉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電影採用合作出品的模式進行投資。周鐵東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主要靠合拍影片在支撐,而且合拍片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渠道。
美國AQUAMEN娛樂公司董事長張小亮取材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邀請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導演巴裡·庫克(Barry Cook)出任導演,《星球大戰》系列概念設計師伊恩·邁克格(Iain McCaig)擔任聯合導演,斥資5000萬美元,中國、韓國、美國三方合作,打造3D動畫電影《KONG》。
好萊塢導演將如何講述《西游記》這一中國神話呢?張小亮表示,《西游記》涉及了很多復雜的中國元素,雖然中國人對此家喻戶曉,但對外國人來說卻難以理解。如果將這些元素一成不變地搬上銀幕,是很難贏得國際市場的。而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則講究有著大而復雜的背景以及簡單的故事線條。因此,在改編《西游記》時,將那些繁復的、過於民族化和涉及宗教的部分剝離,挖掘出原著中最精華的東西,挖掘人類共性中最能打動人的東西,並且把故事用現代元素表現出來,賦予其現代的價值。這是這部電影的創作思路。
談到如何讓孫悟空這個中國形象走上國際銀幕?導演巴裡·庫克(Barry Cook)接受採訪時談到,在創作過程中,首先要有好的劇本故事,人物要鮮明,接下來就是投入時間開發了。做《冰雪奇緣》的時候,對外公布是花了三年的時間,但迪士尼是花了15年的時間去開發“冰雪皇后”這個人物,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最后沒有完成,反而是后來用了三年時間去做《冰雪奇緣》,才呈現了完美的效果。我們希望自己能作為橋梁,把中國的故事傳播給全世界的觀眾,但首先我們自己要足夠了解這個中國故事。電影在策劃的時候會有很多計劃和安排,在做人物形象和故事設定的時候,可能有很多的初稿都會作廢,所以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完成它。當然思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可能一拍腦門就做決定,還是需要團隊的集體智慧,所以這次我們有中國、韓國、美國三方的國際團隊支持。
巴裡·庫克說,《KONG》這部電影現在還很難預測,但是至少需要花費三年的時間,關鍵是在於如何用最合適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效果。光照娛樂在制作《神偷奶爸》的時候,成本隻有6900萬美元,但效果和迪士尼或者皮克斯的電影不相上下。
中國動畫電影需要向好萊塢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導演速達曾經談到,好萊塢動畫對技術的創新,尤其是電腦動畫制作的精益求精、軟件開發應用,都是值得借鑒的。這種成功模式,使一些大公司,如迪士尼、夢工廠、皮克斯等企業已經構建了強大成熟的動畫工業體系,從投融資模式、法律保障到創意策劃、劇本創作、技術開發、軟件應用、風格設計、市場定位、營銷發行等都是建立在一套合理、實用、操作性強的基礎上,關鍵是每個環節都有非常專業、非常職業的人才來執行。中國動畫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必須充分認識這些道理,在認識的基礎上去著手建立我們的動畫工業體系,不然的話,我們以較初級的甚至是作坊式的規模和方法去與之競爭,懸殊太大了。
過去二十年,全球的動畫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中國的動畫制作水平卻沒有明顯的提升。周鐵東談到,國內動畫電影競爭環境比較惡劣,2014年“六一”檔,幾部動畫電影同步上映,這在國際上是不可能出現的。與其以中低成本去炮制眾多低幼、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動畫電影,不如通過宏觀調控,通過行業規范和行業共識打造一個超大的在國內外有所斬獲的產品。
李劍平談到,要進入國際商業市場,我們需要有專業原創的團隊,或者與國際團隊合作,與國際市場接軌。選擇和國際頂尖人士合作是一種方式。這樣的合作能給中國動畫人和團隊創造學習機會,讓中國動畫團隊成熟起來,做出更多國際化的動畫影片。良好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轉換為內容優勢和市場優勢。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