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戰狼》引發的思考:中國大片初長成
近日,由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主旋律電影《戰狼》,以10天超過4.5億元的票房佳績與同期進口大片《王牌特工》不相上下。該片在上映之前,並不被業界看好,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主流作品難以贏得青少年觀眾,甚至有院線經理建議片子去軍事化、去政治化,他們擔心“主旋律”的標簽會讓年輕的電影觀眾產生逆反心理。但結果是,這部導演堅持不刪改的主流影片在年輕觀眾中受到超乎想象的歡迎,不僅票房大賣,也收獲了不錯的口碑,在豆瓣網和時光網上分別獲得了7.4分和7.1分的高分。
《戰狼》大獲成功,其意義是多方面的。這不僅意味著國產主流電影在跟進口大片的正面對決中打了一場翻身仗,更昭示我們:拍攝好看的“大片”,絕非好萊塢的專屬,中國電影人也可以。同時,年輕的80后、90后、00后觀眾,這一次用行動為國產主旋律電影點贊,說明他們並非都生活在自我的小時代中,他們心中也有家國的大情懷。
國產電影收復失地
“好看!”“過癮!”這是很多觀眾看完《戰狼》的第一感受。直升機的轟鳴、裝甲車的呼嘯、特種兵的貼身肉搏……這不是好萊塢大片中的場面,而是國產電影《戰狼》中的鏡頭。《戰狼》用AK-47、M4、M16等好萊塢電影中最常見的“神器”,真槍實彈地打造出逼近真實的現場感,影片還曝光了梟龍軍用越野車、96A主戰坦克、86步兵戰車等各種我軍現役裝備,賺足了觀眾的眼球。
《戰狼》塑造了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個人英雄,通過一個倔強的刺兒頭成長為拯救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英雄的故事,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頑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影片依靠對主流價值觀的深刻展現、真實可信的細節塑造、真摯親切的情感渲染,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飽滿、人物性格真實、人物感情豐富,給觀眾帶來真實可信、耳目一新的觀影感受。
毫無疑問,《戰狼》用票房和口碑,為主旋律電影進行了一次嚴肅地正名:主旋律電影一樣可以很好看。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吳京花了18個月的時間深入部隊採訪、體驗生活,先后14次修改劇本,而很多軍旅題材影視劇的主創,能花上一兩個月體驗軍旅生活,已經算是很敬業了。由此觀之,之前一些主旋律電影,之所以概念化、模式化、不好看,說明創作者用心不夠。
其實,近些年主旋律電影一直在不斷尋求突破。《建國大業》將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引入主旋律電影制作,創造了票房神話﹔《飛天》借助電影特技,制作700多個合成鏡頭,表現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瑰麗歷程,觀眾被影片震撼、感動,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黃克功案件》開創法庭片先河,體現”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精神內核。這些主旋律電影,或在創作或在營銷方面,都為主旋律電影的成長開拓了不小的空間。這一次,《戰狼》以硬朗的氣質橫空出世,彌補了國產電影在現實主義戰爭題材上的空白,標志著國產主旋律電影在類型化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突破,意味著國產電影在抵抗好萊塢大片的侵襲中開始收復失地。
中國式大片時代到來
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上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隨著我國電影市場的逐步開放,好萊塢電影對國產電影的沖擊勢必愈發強烈。能否抵擋得住好萊塢電影的沖擊,決定著國產電影能否做大做強。
那麼,國產電影究竟該如何應對好萊塢大片的挑戰?有人說,國產電影不能隨好萊塢起舞,因為“人家的技術、模式我們根本學不來”,我們應該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不一定非要拍“大片”。此建議有一定道理,但眾所周知,“大片”具有更加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如果我們也能拍出自己的“大片”,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次,《戰狼》拍出了中國式大片的氣質。影片在學習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基礎上,將戰爭、動作、愛情等多種類型融為一體,用精彩的故事去融合主旋律,用類型雜糅去包裹主流價值觀,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對愛國主義的闡釋和宣揚,更為重要的是在票房上力壓同台競技的好萊塢進口大片《王牌特工》。
單從形式上看,這部影片的確太好萊塢化了,但仔細看一下內容,這又的確是一部體現中國風格、具有中國氣派的影片。該劇主創都是中國人,內容是關於當代解放軍特種兵的故事,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台詞,更是擲地有聲,氣貫長虹,讓世人聽到了一個民族重回世界之巔的氣場與威嚴。用好萊塢電影成熟的形式來講述我們的故事,宣揚我們的精神,有何不可呢?
前幾年,也有中國電影人跟好萊塢的公司合作,嘗試用好萊塢模式拍中國大片,但結果是,講述的仍然是美國故事,宣揚的仍然是美國的價值觀,中國籍演員最后隻淪為影片中國特供版中的“花瓶”。這些所謂的中外合拍片中的中國元素,隻不過是外國電影公司用來吸引中國投資、賺取中國票房的噱頭和工具。相較之下,《戰狼》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片。這部影片的成功,或許意味著中國式大片時代的到來。
年輕觀眾也愛看主流電影
《戰狼》的編劇、導演、主演吳京是一位70后青年導演。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初次執導的作品竟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戰狼》連同之前取得成功的《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影片,都說明中國電影人尤其是青年電影人的崛起和成長。
除了電影主創吳京,《戰狼》的觀眾更值得業界觀察、研究與思考。之前,不少專家學者和一線電影人認為,90后、00后的年輕人最愛看的是你儂我儂的愛情片、吃喝玩樂的炫富片。面對這樣的一群觀眾,拍具有家國情懷、宣揚愛國主義的電影,可能會沒有市場。而這次90后、00后的年輕人,用行動為國產主旋律電影點贊,是他們用一張張電影票為《戰狼》貢獻了高票房。這說明他們並非都生活在自我的小時代中,對於《戰狼》一樣宣揚家國情懷的優秀主流影片,他們同樣是喜愛的。
年輕的電影觀眾需要引導,但引導不應是“告訴他們應該去看什麼樣的電影”,而應是“把他們應該看的電影拍得好看進而吸引他們觀看”。吳京和《戰狼》,這次在國產電影類型化創作上取得突破的同時,也意外地撞開了90后、00后觀眾的心靈之門,讓外界看到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讓中國電影人了解了他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會有人去搞創作。有了《戰狼》開的這條先河,相信后面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式主旋律大片出現。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