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繁榮兒童文學大家談)

當代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系列化”的困境和可能

方衛平
2015年06月23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兒童文學“系列化”現象是商業出版環境的產物,體現了當代童書出版的鏈式效應,它通過市場的廣泛傳播,促進當代兒童文學的繁榮發展

  ●並列式和遞進式是目前兒童文學系列創作中兩種主要的藝術邏輯,這兩種系列的目標作者不同,都有可能出現優秀的作品

  ●對青少年讀者來說,遞進式系列閱讀不再是信手拈來的輕鬆娛樂,而需要用更成熟的文學注意力、理解力和感受力,來進入、把握和領會故事的內容與內涵,這樣的閱讀挑戰,也是其精神成長的一個重要跨越

  

  合理性和困境並存

  當代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正在進入所謂的“系列化”時代,其標志性特征是大量“系列化”兒童文學作品的出現。這裡所說的“系列化”,是指由一位或多位作家合作創作的,基於同一題材、角色等元素衍生的系列兒童文學作品。當“系列化”成為兒童文學創作與出版的常態時,它就構成了一種我們稱之為“系列化”現象的兒童文學發展現狀。

  “系列化”現象是商業出版環境的產物,它體現了當代童書出版的鏈式效應。在當代兒童文學史上,許多經典兒童文學系列作品的誕生,正是由於第一部作品的出版激起了讀者和市場的熱烈回應,從而促使作家創作出一系列的后續作品。美國作家鮑姆的“奧茲國”系列、英國作家劉易斯的“納尼亞”系列、英國作家托爾金的“魔戒”系列等等,這些系列創作的緣起都與出版的鏈式效應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看,“系列化”存在有其合理性,它通過市場的廣泛傳播,促進了當代兒童文學的繁榮發展。比如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瑪利最初創作《綠山牆的安妮》時,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成為一部受到讀者歡迎的兒童小說。一時間好評如潮,銷售業績大好,蒙哥瑪利也由此進一步創作出了《少女安妮》等一系列續作。

  在我國,兒童文學的系列寫作和出版正成為創作者和出版方的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為。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在創作或問世之時,就已具備了系列化的形態,或者已經內含了系列化的設想。隨著“系列化”現象的鋪展,它產生的一些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其中,如何保持“系列化”寫作的文學質量和怎樣突破“系列化”寫作的藝術困境,是兩個最突出的問題。由於受到商業利益的過度驅使,一些系列化寫作隻注重作品數量的增加,輕視作品質量的追求,由此導致“系列化”作品質量每況愈下。同時,如何借助“系列化”這一特殊的寫作形態,進一步開拓兒童文學的藝術空間,拓展兒童文學書寫的可能,也是必須直面的問題。

  兩種藝術邏輯的利弊

  這裡,我想結合“系列化”寫作的兩種基本藝術邏輯,來探討“系列化”寫作更多的藝術可能問題。

  在同一系列作品內,各分冊之間應該保持既相對獨立又前后聯結的關系。從目前的系列兒童文學創作來看,有兩種主要的系列化聯結邏輯,一種是並列式,一種是遞進式。依照並列式邏輯,各分冊之間的人物和故事相對獨立,如“冒險小虎隊”系列、楊紅櫻的“馬小跳”系列、秦文君的“小香咕”系列、雷歐幻像的“查理九世”系列。並列式系列中,各分冊講述的故事並無緊密的聯系,在知悉其基本故事背景、主要角色關系的前提下,將各冊順序打亂,並不影響閱讀的進程。而在遞進式邏輯下,各分冊之間既有一定的獨立性,更存在著情節內容、角色性格上的遞進、承接關系,如“魔戒”系列、“38條線索”系列。該系列突出故事和人物的“發展”性和連續性,分冊內容如鏈條般前后相銜,互為因果。

  這兩種系列的目標讀者不同,都有可能出現優秀的作品。一般說來,並列式邏輯常見於讀者年齡段偏低的系列作品,遞進式邏輯則更適合閱讀能力相對強一點的少年讀者。“系列化”兒童文學作品的獨特藝術分量,尤其離不開后一種遞進式故事邏輯的支撐,因為后者最為典型地體現了“系列化”兒童文學作品相對於單本兒童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表現空間與能力——在這裡,系列的延伸打開了單本兒童文學作品比較難以實現的藝術表現的廣度與深度。在拓展了的敘事空間內,不論是故事還是人物的縱深度,都獲得了極大的開掘可能。

  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系列鋪展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較高的文學質量,有很大難度。系列鏈條添加得越長,寫作的疲勞、重復及創造力的退化就越是明顯。

  應在遞進邏輯上更用力

  我們知道,在許多並列式的兒童文學系列作品中,最優秀和最知名的作品通常是第一部打頭的。這是因為“第一部”往往傾注了作家最強烈的本能創作沖動,其創作的天分和才華也往往能夠得到最為自然和充分的發揮,如果隨后續寫的是並列故事,則很難避免創造力的自然惰性﹔然而,在遞進式邏輯的要求下,作家被迫探向故事和人物的更深處,這一探尋有可能促使更為成熟和深入的藝術思考和寫作。例如,作為“魔戒”系列前傳的《霍比特人》,本是作者托爾金為兒子寫的一部幻想題材童書。與《霍比特人》相比,“魔戒”系列不但開辟了一個神奇的幻想世界,而且借助環環相扣的敘事,借助故事主人公及其他角色復雜而矛盾的性格演變,步步深入人性的靈魂深處,最終揭示了關乎我們每個人的深刻精神命題:人是渺小的,有缺點的,從來不可能告別固有的欲望之惡,如果沒有了這種欲望,沒有了這惡,人就不再是肉體的人了。但也正因如此,人對於自我之“惡”的理解、接納以及從“惡”中最終選擇“善”的道路的思想和行為,顯示出了渺小之人乃至一切渺小生命的了不起之處。在“魔戒”系列小說的大空間裡,上述深刻的人性哲理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在系列兒童文學寫作中,遞進式邏輯的充分展開,有可能帶來一種比單本兒童文學作品更為豐富、復雜、多樣的敘事可能。在這一“系列化”的邏輯下,從一個分冊到另一個分冊的寫作,其任務不是從頭構思一則或一批新的故事,而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石之上進一步搭建敘事的樓層,因而其敘事結構不是屋屋相鄰的一列平房,而是層層疊加的一幢高樓。

  目前看來,我國的系列兒童文學作品在並列邏輯上嘗試得更多,也出現了不少值得一提的佳作,而在遞進邏輯上則缺乏探索。少量的一些採用遞進式邏輯的系列化作品,如陳柳環的“蘿鈴的魔力”系列,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發掘還缺乏深度。如何在一個較長的系列作品創作空間內組織一個連貫、豐富、精密的故事發展進程,表現一種生動、復雜、真實的性格發展過程,對於許多兒童文學的寫作者還是一個課題。我國系列兒童文學的創作如能在這一藝術邏輯層面用力,不但有助於增加一部兒童文學系列作品的厚度與重量,也有助於兒童讀者閱讀經驗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系列作品閱讀不再是信手拈來的輕鬆娛樂,而是需要運用更成熟的文學注意力、理解力和感受力,來進入、把握和領會故事的內容與內涵。這樣的閱讀挑戰,也是他們精神成長的一個重要跨越。

  如果兒童文學在其“系列化”創作中能夠實現創作內在的藝術突破,那將是當代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的福音。

  (作者為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3日 14 版)

(責編:陳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