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中國藝術研究院楊飛雲:經典離不開真善美

——在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 楊飛雲

2015年10月15日16:46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飛速進程中,快速的傳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多元並存的文化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中,文藝創作若失去主體精神的追求就會迷失,容易躁動與混亂。商業性的追逐制約著文化的向上發展﹔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思潮擾亂了文藝的發展規律。縱觀人類歷史與我們所處的現狀相對照,令人擔憂。因此,深切感受到習主席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現實性與文化針對性的重要。

在習主席北京文藝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一年后,中國文藝界出現的混亂萎靡之風逐漸改善,開始歸回到中國精神的核心價值上來﹔歸回到堅守本根、與時俱進的追求上來﹔歸回到“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根本意義上來﹔歸回到人類崇高之美的大情懷﹔歸回到講品味、重藝德的“文以載道”的崇高思想追求。

一個民族政治發展、經濟繁榮之后其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文化而達到文明。文化的目的不是商業,而商業的目的卻是文化。一切藝術的總價值就是為了提升人的精神,愉悅人的心靈而存在的。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時時刻刻有精神需求。巴赫曾說:“藝術的目的是為了贊美真理的光輝和心靈的歡愉,除此之外,別無價值。”﹔中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止於至善”的中國精神都是相同的精神內質所指。我們作為文化的工作者應當清醒,不管藝術表現的工具與技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多元變幻的格局有多大的拓展,人類向上追求真理的大情懷、正能量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如果文化大量的被停在娛樂、消費、刺激的低層次產業鏈中運行,缺失精神屬性,這樣的文化非但不能提升人,還會使人墮落﹔非但不能造就人,還會使人頹廢。文化是可以強國的,但是文化也可以弱國和亂國。若失去核心精神的追求就會使一個民族“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習主席強調,“藝術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創作要放飛想象的翅膀,更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需要人民、土地、民族文化的滋養,這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一旦離開,“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在當下個性釋放、觀念泛濫、學術蒼白、概念膚淺、文藝重消費娛樂的時代,比照人類文化的歷史可以發現,醫治這些弊病的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因為藝術是從自然,從人民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藝術家獲取創作靈感和精神體驗的源泉。正如巴爾蒂斯所言:“脫離自然的畫家會渴死在泉水旁”。

在藝術創作中要以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真摯情感投入創作。作為文藝工作者,一直堅持“走進自然,表現人民”的寫生方式。也有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地走在這條尋源之路上,在藝術創作和思想上找到了真正的源頭。文藝工作者應經常走入生活,走近人民,回到藝術創作的本體,從審美的原點出發,熱愛自然,禮贊生命,強調真切體驗、真情實感,在天然純朴的原素中升華自己的藝術,為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而盡心創作。

藝術創作的語言表達是外在形式,形式語言不能孤立於內容之外存在。藝術一旦陷入長時間的語言打磨、技術性的制作,便會忽略精神與情感。所以習總書記提出的“要身入,情入,心入。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精品”具有深刻的警醒意義。藝術精品之所以精,是因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因此,藝術家必須要重視“學養,涵養、修養”、專業素養和精神蒙養。而那種“背人、背情、背理的技巧手段蒼白無力,毫無意義”。

藝術創作是為了滿足心靈的需要和精神的提升而存在的。美術的根本意義是用繪畫技術來表達美感,而美感是發端於心靈的感動。在藝術創作中沒有感動的美是蒼白的﹔沒有美的感動是低俗的。無關痛痒的冷漠與物欲橫流的鼓噪、宣泄,都是藝術品質的大敵。對美好事物的感動是由藝術家內在生命中的品質格調所生發的。

回看歷史上的經典,藝術作品的外狀可以千姿百態,變幻無窮,但是其內質離不開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藝術史証明,不真的東西不能感人,不善的東西沒有價值,不美的東西就不是藝術。當前,我們更應當高揚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統領和導向各種藝術形式、風格和觀念的根本,去創造代表這個時代並具有先進精神的健康藝術。倡導思想性、藝術性、審美性的統一,實現經典性、傳承性、創新性的突破。去創造具有中華民族氣派與美學品格的當代藝術精品,為新時期的中國藝術健康發展而努力。

(責編:陳苑、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