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從“被去世”頻發看社交媒體的“跟風病”

韓浩月

2015年10月27日11:49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點擊進入《文化新視線》

27日上午,包括微博、朋友圈在內的社交媒體,都被一條“閻肅去世”的信息刷屏。該信息被某歌手通過微博發布后迅速擴散,一些平時值得信任的媒體賬號,也在第一時間做了簡訊形式的“報道”,從而“點燃”了這個約一兩個小時的刷屏時間。

在一些聊天群裡,正當群友們為如何評價“閻肅老人”吵得不可開交時,閻肅的家人發聲辟謠,於是大家無奈地發現,自己又掉進了一個“大烏龍”當中,轉發過“去世”消息的網友和媒體,又紛紛轉發辟謠消息,並道歉。

從謠言傳出到辟謠,社交媒體的確有其“自清”能力,謠言的生命力在當下變得尤為短暫。但這次“閻肅去世”被廣泛傳播的事件,還是暴露了人們在使用社交媒體上的一些不好心態,具體來說就是“跟風病”,對事情或現象,缺乏“等一等看”的耐心,對“不完全可信”的信息沒有考証一下的興趣,這些都是社交媒體浮躁心態的體現。

2010年5月26日,余秋雨在微博上“被去世”﹔2010年12月6日,金庸在微博上“被去世”﹔2011年3月29日,成龍在微博上“被去世”﹔2013年3月13日,六小齡童在微博上“被去世”……每一次這樣的假新聞發生,總會引發一輪有關新媒體事實審核機制的討論,也會去追問“信息首發者”的道德問題,但大家似乎並沒有從類似事件中得到教訓,假消息來了,依然會被熱衷轉發。

美國電視劇《新聞編輯室》中有這樣的台詞表述:“醫生才能宣布一個人的死亡,新聞不能”。但在當下環境中,新聞往往會取代醫生、取代法庭,來宣布一個人死亡或一個人有罪。對事實的忽略和對証據的罔顧,為假消息滿天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作為社交媒體的普通用戶,的確沒法一下子分辨出“名人去世”消息的真假,這就要求公眾人物和媒體,在發布類似消息時要分外慎重,因為一旦傳出不實消息,傷害的不只是公眾人物的形象,也會損耗媒體的公信力。其實用戶也有能力避免掉進“壞消息陷阱”,隻需要多一點提防心理,別讓微博捆綁自己的生活,別讓朋友圈變成“坑友圈”,在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跟風”的時候,多去驗証一下消息源,別成了助長假消息傳播的幫手。

除了對“被去世”帶來的刷屏要有警惕心理,對待其他刷屏信息,也要有客觀看待的眼光。被刷屏的信息,並非全部真實,那裡面也許有營銷的成分,也許有蠱惑的元素,其刷屏頻率,也並非等同於其真實價值。刷屏一陣風,可有時帶來的不良影響,產生的負能量,卻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消解去除。

新聞推薦:

人民文化証實: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去世為假消息

"80后"閻肅新解"風花雪月" 談"精神故鄉"在先賢筆下

(責編:陳苑、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