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微信公眾號書店1年銷售碼洋過億:圖書的另一種未來

周飛亞
2016年01月19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圖書的另一種未來(書界觀察)

  一個開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小書店,一年時間,不到60本書,堅決不打折,銷售碼洋過億元。而且這60本書並非受市場青睞的流行小說、“心靈雞湯”或所謂“成功學”著作,幾乎全是歷史、哲學等社科類的偏學術化書籍。這就是“羅輯思維”的故事,它可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編者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學術出版年會上,“羅輯思維”被社科文獻出版社授予了最佳合作伙伴獎。頒獎辭中這樣寫道:“他們用自己的‘羅輯’吸引了580萬粉絲,累計購買用戶與回購率之高讓傳統出版行業看到了新的可能﹔……他們刷新了社科文獻圖書單本單日單渠道的銷售紀錄。”

  一個開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小書店,一年時間,不到60本書,堅決不打折,賣出了1億元的碼洋。這60本書並非通常最受市場青睞的流行小說、“心靈雞湯”或所謂“成功學”著作,而幾乎全是歷史、哲學等社科類的偏學術化書籍。聽慣了與書有關的“唱衰”論調,這個故事讓出版人精神一振的同時亦是疑慮叢生。“羅輯思維”靠什麼吸引讀者?它的模式是否能夠被復制?它的出現,對於我們未來的閱讀生態,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如果用解剖麻雀的方法細細審視,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后的邏輯。

  “羅輯思維”起初並不賣書,而是一個讀書、品書、傳播知識和思想的脫口秀節目。由於節目很受歡迎,主講人羅振宇屢屢聽到朋友開玩笑地抱怨:節目把一本冷門的書炒熱了,導致市場上很難買到。由此,羅振宇團隊萌生了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售書的想法。他們與出版社合作,簽訂獨家版權協議——無論是“復活”多年前的舊書,還是剛剛出爐的新書,“羅輯思維”享有短則幾個月、長則三五年的獨家發售權,然后出版社才能公開發行。

  這樣一家書店,其實已不是純粹的書店,它涉足到了生產、銷售、傳播等產業鏈的多個環節。“以薦帶銷”的形式,讓不少人聯想到20年前紅極一時的貝塔斯曼書友會。

  了解了這一背景,麻雀的“五臟”就變得清晰起來:

  一是粉絲經濟。龐大的粉絲群體為圖書的銷量做了背書,也為拒絕打折增添了底氣。與普通追星族不同,“羅粉”們普遍年齡更大、學歷更高,具有良好的閱讀基礎與思考能力,他們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往往抱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願意為了擴大傳播書中的理念而買單。

  二是定位准確。在時下的電子商務領域,網絡書商的價格戰持續不斷,靠薄利多銷甚至賠本賺流量的方式吸引用戶,在這種情況下,出版業的利潤被壓得很低,創作者無法獲得合理的回報,於是好書越來越少。惡性循環的鏈條,似乎很難解開。“羅輯思維”卻反其道而行之,從一開始就將用戶定位於真正愛書的人——至少是在圖書消費上並不在意價格、隻追求品質的人,他們宣稱:“湊單等打折的,都不是我們的用戶。”

  三是“互聯網+”。庫存問題被稱為出版行業的“毒瘤”,嚴重影響著資金流轉。而“羅輯思維”的圖書庫存量很少,有時甚至達到1/3的書目都是預售。這種對印量的精確控制,一方面得益於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數據分析,一方面得益於互聯網帶來的用戶黏性——當一家實體書店缺貨時,它可能就與走出店門的顧客永遠失之交臂,無處可尋﹔而作為一家微信書店,卻知道用戶就在那裡,還會回來。

  四是價值篩選。上述提到的互聯網的諸多好處,都是渠道層面的,但圖書終究還是“內容為王”。在市場圖書數量巨大、質量參差的情況下,“羅輯思維”充當了過濾器的角色,將最適合特定讀者群胃口的、對其最有價值的書篩選了出來。

  由於信息的爆炸式膨脹,人們選擇的成本越來越高,引起人的關注也越來越難,注意力成為寶貴的資源。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為用戶節省時間的預篩選過程,也許會成為新的巨大商機﹔而能抓住、佔有用戶某一段時間的注意力,將成為商品最重要的價值屬性之一。圖書作為典型的信息載體,自然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羅輯思維”的用戶買書所支付的,不僅僅是書的價錢,也包含了節省下來的時間成本。

  最后,也即最核心的一點,在於獨特解讀。偏學術化的書籍往往不好“啃”,即使明知是好書,讀者也容易敬而遠之。脫口秀節目或微信裡的推薦語,卻能以一種淺顯、幽默、讓人腦洞大開的解讀,勾起人們的興趣,催生閱讀的沖動。“羅輯思維”希望讓更多人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后重拾“深閱讀”的習慣,同時讓寫書人得到更好的支持,有條件和動力去創作出更多好作品,從而將圖書行業導向良性循環。

  每一份解讀都可以看作一篇精彩的書評,不僅清晰地勾勒出原作的內容概要,也包含了評論者自身的思想智慧。它們賦予了圖書額外的價值,讀者不僅是在為圖書買單,也是在為解讀買單——對於很多讀者,后者甚至是更主要的。

  “羅輯思維”開創了線上書店的一種新模式。或者說,它其實是現有線上書店的升級版。它重“質”遠勝過“量”,圈定一小塊土地精耕細作,並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更優質的、獨一無二的產品贏得用戶。

  這種經營模式,不禁讓人聯想到如今著名的一些實體書店,如單向街、時尚廊、光合作用、庫布裡克等,它們大多也在賣著咖啡、文具等周邊產品,並會不定期地舉行讀書會等活動。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與線上書店相比,實體書店的競爭力,在於場景體驗和服務。互聯網的確在倒逼實體書店轉型,但它與實體書店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正如數字閱讀的確分流了人們很大一部分的閱讀時間,但它並不能完全替代圖書。

  書店的形態,是隨著出版業的發展興盛起來的,它本身就處在不斷變化中。線上書店也是書店的一種。人們往往過於關注線上書店對實體書店的沖擊,卻忽視了線上書店自身其實仍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同樣需要轉型升級。隨著線上書店之間競爭的白熱化,以規模為核心的粗放式發展遲早會撞上南牆。未來的整個產業鏈,會慢慢向精品傾斜。

  “羅輯思維”的成功,也許還只是一個微弱的信號,卻讓行業內的有識之士看到了圖書的另一種未來,更有希望的未來。正如這個團隊所篤信的:“圖書絕對不是夕陽產業。”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9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