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老戲骨"雷恪生聊"年味兒":兒時過春節就許願上台演戲

2016年02月06日10:3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還記得小時候掰著手指頭數日子,呼喚春節你“快點來,慢點走”,想到那時的春節,滿腦子都是年味兒:家家戶戶屋檐下挂滿了臘肉,大街小巷貼滿了對聯,全家人熱熱鬧鬧圍在一起看春晚……臨近過年,這些溫馨的、有趣的、難忘的回憶就一股腦兒地又冒出來。春節習俗源遠流長,各地不同,每個人都有濃濃的過年情結和不一樣的過年故事。這個冬日,人民網文化頻道推出春節特別策劃《最懷念的年味兒,邀請各地知名作家學者、影視名人,以及民間手藝傳承者等,暢聊他們的春節記憶。今天,請大家跟小編一起,聽聽表演藝術家雷恪生最懷念的年味兒。

雷恪生

著名表演藝術家,“老戲骨”雷恪生出生於山東牟平。他五歲跟隨父母到了煙台,九歲“逃荒”到了大連,隨后又去往天津,在北京度過了求學階段…… 在雷恪生的記憶中,五歲到九歲這四年間的童年記憶是他最為印象深刻的,在煙台的這四年過的“大年”也充滿了山東特有的歷史傳統和地域特色。

山東人最愛面食,雷老記憶中家鄉的面食總是勁道十足,一口下去回味無窮。春節裡,面食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雷恪生談到煙台過年有三樣東西是必須蒸的,“第一種是棗餑餑,上供用的。一般是四排棗,加起來最少有十三個。棗餑餑的大小,根據家庭的窮富來決定。窮的人家餑餑不是那麼白,棗不是那麼多﹔闊的人家餑餑又白,棗又大。第二種是‘葫蘆’,把面揉成葫蘆的形狀,在葫蘆較大的那邊塞一個棗,這是用於壓窗台的。第三種是‘神虫’,面搓成長條,拿剪刀戳出刺兒和嘴,做成虫子的形狀。這種‘神虫’是放在面缸裡的,為了防止來年糧食長虫。因為最大的虫子在這兒把守,別的小虫也就不敢來了。”雷恪生說自己最愛吃棗餑餑,還童心未泯地跟我們分享了自己“偷吃”的趣事,“我還記得正月后開學了,我嫂子給我裝了半面袋去除了水分的棗餑餑干。晚上我就躲在被窩裡嘎吱嘎吱嚼餑餑干,像小耗子一樣。”

在山東傳統裡,過年時這些“灶台上的事兒”基本都是家族裡的婦女來做,但是有一樣是必須男人出動的,那就是做“戧面饅頭”。山東的“戧面饅頭”名聲在外,這種饅頭蒸好出籠后個大色白,入口耐嚼,十分香甜。雷恪生說,“戧面饅頭的時候必須得是男人來揉,因為面很硬,沒那個力氣揉不動。”除卻做戧面饅頭,雷恪生還談到自己的父親過年時會做辣白菜,“先一層白菜,然后抹一層辣椒,這樣疊起來。做完了弄點梨,熬成梨湯往上倒。最后密封在壇子裡,在外面凍著。”

煙台是個海濱城市,海貨特別豐富,鱍魚,黃花魚等是煙台家庭餐桌上常有的美味。雷恪生回憶自己童年時跟小伙伴去“趕海”,“趕海就是等退潮,退潮了好多好東西都在沙灘上擺著,我們就去撿。”孩子們撿來的海貨被大人們存了起來,等到快過年的時候就熏制成咸魚,“我自己最愛吃的是比目魚。這種魚隻有一根大刺,大人把魚稍微晾晾干,在鍋裡一烤,一撕下來全是肉。”

雷恪生童年跟隨父親聽了甚多京劇,與京劇結緣了一生。今年,雷恪生受邀參加了央視戲曲春節晚會,他回憶起童年時過年祭祖,“祭祖結束我們要許願。我當時就暗暗許願說,讓我上台演戲,我肯定給你們爭臉。”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當年的小雷恪生如果能看到今天在舞台上活躍了一輩子的雷老,當會開心地吃好幾口棗餑餑吧!(文/唐平、陳燦)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