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上官雲

2016年02月08日09: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2016年2月5日,猴年春節臨近,古城揚州年味濃,市民公園百隻萌猴登城門鬧新春。大紅“金猴祈褔年”門樓,喜迎新春。孟德龍 攝

  過完了除夕,接踵而至的便是正月初一,即現在人們所稱的“春節”。不過,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嚴格來講,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講究,“比如初七又叫做‘人日’,過去人們會在這一天吃七菜羹”。

  正月初一又稱“元日” 日期曾不固定

  提到正月初一,在古代,它還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元日、元辰、元正……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辛亥革命以后,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 “春節”。

  “由於綿延發展的時間很長,春節的慶祝活動自有文字記錄以來就有。”研究民俗的學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候表示,大年初一有不少好玩兒的習俗,如放鳩、畫雞、五辛盤、吞雞子等等,不一而足。

  所謂“畫雞”,為舊時禮俗。傳說正月初一為雞日,畫雞貼於門上,以示謹始﹔而五辛盤則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要用蔥韭等五種味道辛辣的菜蔬置於盤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其實,最初春節的慶祝活動不太固定。一直到漢代有了規范的歷法,慶祝的日期才固定下來。”王娟說道。

  2016年1月26日,南京夫子廟大成殿內,游客從剛剛安裝好的大型彩燈前經過。隨著春節臨近,民間燈彩藝人開始在夫子廟一帶加緊安裝大型燈組、扎制各式花燈,為節日“盛裝打扮”。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年俗有講究:“人日“祭祀炎黃二帝

  對所有人來說,大年初一就是全家聚會的日子。尤其在農村,人們還會將祖宗牌位請出,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向祖先祈福。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其實嚴格來說,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

  “我們平時所說的過年、過春節,實際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除夕、初一算是‘正日子’。”高巍笑著說道,過去,春節的活動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在北京到了農歷正月二十九,雍和宮還會‘打鬼’,到正月三十早晨,才算把年過完“。

  在高巍看來,這樣的春節是比較完整的,有起伏、結尾、過渡,很有節奏感。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講究,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這七天分別被稱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在這七天裡,‘人日’比較重要。那天要祭祀人類的祖先、人文始祖炎黃二帝。有的地方,會剪出一個小人兒的形狀,給孩子貼在后背以示保護。”高巍指出,同時也會吃“七菜羹”(又名“七彩羹”),“為的是突出‘七’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責編:鄒菁、李岩)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