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獲空前成功 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到了嗎

2016年06月24日08:5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到了嗎

  《德蘭》劇照

  《搖滾藏獒》劇照

  《皮繩上的魂》劇照

  《走出塵埃》劇照

  繼第22屆上海電視節落幕之后,6月19日,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為期14天的光影盛會,讓這座百年電影之城、中國電影的“夢之都”,再度閃耀光芒。

  有人說,電影節是觀察電影產業的最好機會——電影節是電影工業繁榮的成果和折射,電影節的文化培育和標杆引領,又反作用於電影文化與工業。上海國際電影節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絕佳窗口和重要平台。

  自1993年創辦以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中國電影產業始終相伴成長。正如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組委會主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所說:“一屆又一屆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的成功舉辦,見証著世界電影工業的發展歲月,也參與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崛起進程。”

  中國電影需要“自然成長”

  “中國的電影產業正經歷著跨越式發展。”本屆電影節大幕拉開伊始,童剛就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在電影節的展播展映、高峰論壇、評選扶持、市場交流等活動中,處處可以感受到“跨越式發展”帶來的資本的熱度、觀眾的熱情以及產業的澎湃活力。與此同時,反思、回歸、理性,也頻頻出現在各個場合。

  “不得不說,中國電影正處於一個‘黃金時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絕不會缺少熱情與沖勁,然而也恰恰是這個時機,更需要冷靜與思考。”一位關注上海國際電影節多年的資深影評人表達他的觀感。

  中國影視業飛速發展,票房數字不斷攀升,大有超越票房龍頭美國的趨勢。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國產影片票房達271.36億元,佔總票房的61.58%。有說法稱,中國即將在今年或明年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

  “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文化都是有意義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神速,有超過2萬塊銀幕,每年拍攝600多部電影,這些對於未來的電影都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本屆金爵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塞爾維亞導演庫斯圖裡卡毫不掩飾對中國的喜愛。但他同時提醒,不能丟掉對好電影追求的感覺。

  “票房即將超美國,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以此為題,包括李安在內的5位海內外知名電影人在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論壇坐而論道,希望和中國電影人一起冷靜思考。

  “生長本身需要孕育。如今的電影市場好,大家容易浮躁和急功近利,會帶來電影產業的泡沫化和電影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李安說,中國電影要警惕兩個陷阱:搶錢與跟風,希望中國電影慢速成長,而不是快速飛漲,中國電影人能夠“自然成長”,而不是揠苗助長。電影人要好好把握這個“黃金時代”,為后面的人做一些“筑基”的工作。

  靜下來,慢下來,多做一些著眼未來、打基礎的工作,和中國電影產業一起沉澱,共同成長。步入第十個年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影視市場項目創投,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新人希望在這裡找到投資,影視公司則希望在這裡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項目。十年間,支持青年原創,鼓勵多元風格,結出碩果累累。

  2009年入圍項目創投的張猛的《鋼的琴》,上映后獲獎無數﹔2010年入圍的刁亦男《白日焰火》,在2014年柏林電影節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獎﹔此外,像《少女哪吒》《十二公民》《紐約紐約》《師父》《冰河追凶》等,都表現搶眼。歷年的電影項目創投,已促成40多部電影制作成片,今年又收到來自10個國家的350個項目申請,打破歷年紀錄。

  講好中國的“電影故事”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寄托了中國電影人的光榮與夢想。如今,隨著中國電影全球地位的日益崛起,上海國際電影節擁有了更為開闊的全球化視野。

  “一帶一路”是2016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貫串始終的主題之一。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倡議和推動之下,沿線國家電影節代表共同簽訂“一帶一路”電影節戰略合作協議,將通過互辦電影節增進觀眾對各國民族文化和人文民俗的了解,採取切實措施促進各國電影人之間的合作。

  “引入”和“保持”,則是各國電影人在合作中強調的共識——引入先進的、值得學習的內容,保留本國文化的精神。美國鷹龍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中美電影節主席蘇彥韜認為,隻有把“國家電影”變成“世界電影”才能真正實現“走出去”的意義。但即便是“世界電影”,故事本身、文化底蘊的本身才是電影的源泉。

  在李安看來,中國古典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恰恰能夠作為中國電影人的力道,提供給全世界,這對全世界都是一種新的滋潤。“而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更好地把握和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其次是去尋求一種世界共通的電影語言、溝通方式,這樣走出去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的功夫電影,已經成為世界大銀幕上的“中國符號”之一。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特別單元,“成龍動作電影周”今年舉辦了第二屆,吸引了全世界的動作片幕前幕后人員參加。在成龍看來,中國的功夫電影不是單純地追求視覺沖擊,它更像是中國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

  本屆金爵獎最佳影片得主《德蘭》講述一個漢人進入藏人族群,被當地的生活和文化習慣震撼的經歷。導演劉杰說,接到劇本就很有感覺,拍文藝片更像是在自說自話。制片人熊焰則認為,“作為電影人,一開始就要在選題上多下功夫。”

  激蕩出的火花還有很多。一個不約而同的聲音則是:在中國電影市場空前火爆的當下,保持清醒頭腦和匠人精神,用初心與觀眾對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期待中國電影人在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這個大舞台上,講好中國的‘電影故事’,讓更多的中國電影能走出國門、與全世界人民產生強烈的心靈共振。”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說。

  深耕中國電影的“土壤”

  今年5月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上海全市影視制作經營機構已達1315家﹔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目前已擁有會員單位900余家,覆蓋了影視制作全產業鏈﹔今年1月至4月底,上海已完成備案立項電影110部,完成電影27部,上海出品的電影票房達9.25億元,已接近去年票房……

  上海影視產業呈現爆發式成長的勢頭——2014年,根據財政部等7部門出台的《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精神,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廣局、上海市教委等9部門聯合出台《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11月,進一步出台《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實施細則》,扶持獎勵范圍幾乎涵蓋電影產業鏈方方面面。

  點點滴滴,都在為這座城市培育最適宜電影生長的土壤。優質影視主體紛紛集聚上海。企業集聚吸引了更多的影視從業人員,更提升了上海在制片、發行、放映、后期制作的產業能級。“當前,中國電影發展最缺的就是現代工業體系。我們願意扎扎實實從頭做起,讓自己的土壤裡有東西,找准中國電影、上海電影發展真正的根基——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現代工業體系。”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組委會執行副主席、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說,上海正在打造電影全產業鏈,構筑全球化的電影生態系統。

  電影成長的豐沃土壤還在於觀眾。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短短9天,就集中展映近600部中外電影佳片,展映場次1360余場,票房總額突破2000萬元,已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節。

  (本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