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歷史沉思的現實表達

“海上絲綢之路——馮少協藝術展暨研討會”側記

吳艷麗
2016年08月23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歷史沉思的現實表達——“海上絲綢之路——馮少協藝術展暨研討會”側記

十八世紀伊斯坦布爾·遠道中國歸(油畫)

以海上貿易為主題的繪畫創作,基本處於零星狀態。馮少協近幾年專注於此,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捕獲創作靈感。8月12日至23日,“海上絲綢之路——馮少協藝術展暨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20余位畫家、評論家對馮少協創作的40余幅系列油畫展開了具體探討。

“海上絲綢之路”多見於文獻記載,如何以恰當的視角表達出歷史的厚度和深度,與會者認為馮少協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事實與想象相結合中達到表現自我與表現歷史的平衡。為表現歷史中的現場感,馮少協巧妙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細節,分海港風景、建筑遺址和出土文物三類題材進行階段性處理,重新構建起這段浩蕩的歷史和文明的交融。然而,他筆下的畫面不是再現或還原式的風景,而是帶有歷史想象的風景重構,在遠景的開闊、中景的凝視以及近景的靜觀中,在同一景物的古今對比中,抒寫著對那段歷史的遙想。

這種遙想,離不開畫家真切的人文關懷。與會者認為,其創作的內容有兩個維度:一是呈現出千百年中“海上絲綢之路”持續不斷的輝煌——古港、帆影、燈塔、遺跡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度興盛的標志,歷史文物是海上貿易往來及文明交流的見証,商船等又體現出人類征服海洋的精神。二是展現出一種中國自信——不論是穿梭於世界各地的中西船隻,還是歷史遺跡、出土文物,無不滲透著中國人對海洋文化的自信和向往、對其他文明的接納與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這種遙想,也離不開畫家敏銳的藝術感覺。與會者認為,馮少協有意識地通過色彩和筆觸呈現深遠的歷史感,畫面中重色及灰色的大膽運用,歷史遺跡的古舊感和斑駁感,出土文物的殘缺美,再加上對形式感的強調等,都在引導觀眾進入一種歷史情境。

如何在歷史沉思的現實表達上能再進一步?就題材而言,有評論家指出,可以加入更多重要的歷史節點、路線、事件、人物等。就藝術表達而言,有評論家指出,不應囿於以厚重、深沉的色彩表現歷史感,應該在對歷史的深入理解上,充分發揮色彩的感染力,使畫面更鮮活、歷史感呈現更多元。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