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我們該從“野長城被抹平”中反思什麼?

2016年09月30日08:25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從“野長城被抹平”中反思什麼

近日,遼寧省綏中縣“野長城被抹平”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熱議,2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調查結果表示:“抹平”措施未備案,且已對長城歷史面貌造成嚴重影響。

事件發酵至今,圍繞“修復措施是否得當”等問題,輿論場上充斥著各種謾罵和指責,卻少有心平氣和的就事論事。先是網友曝光被抹平的長城圖片,隨后有專家質疑圖片來源,劇情不久發生發轉,圖片真實性得到証實……事件逐漸陷入羅生門,真相被各執一詞所掩蓋。人們越來越關注事件的“戲劇性”而不是背后的是非對錯,這種狀況令人痛心。文物局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將公眾焦點重新拉回了正軌,但我們的反思不能止步於此。

事件中最觸目驚心的不是各方的互相推諉,而是修復者的馬虎草率。被抹平的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洪武十四年,至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素有“第三八達嶺”美譽,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就是這一既具美學觀賞價值又富歷史厚重感的文物古跡,經“修復搶救”變得面目全非,從中我們絲毫感受不到修復者對文物的敬畏。有專家辯稱:“修復長城至今尚無統一標准。”乍聽起來理直氣壯,可即便再無標准也不意味著能突破修復工作的底線。底線是什麼?底線就是“不改造”“不破壞”。文物是人與歷史對話的媒介,修復工作不是在廢墟上嫁接新建筑,更不是推倒重建。原本蜿蜒曲折的長城變成一馬平川的“白灰牆”,任誰看了都會覺得扎眼,可施工單位居然“舉重若輕”地肆意而為,這背后的輕慢與不負責著實令人震驚。

這方面意大利匠人的格外用心無疑值得我們學習,據說意大利許多城市的街道、建筑與一千多年前並無二致,之所以能如此完好地保存文物,並將文物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起來,是因為他們奉行“時刻修復”理念。從古建筑落成伊始,修復工作便已開始,這既避免了破壞性的大修大建,也不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對意大利文物修復者而言,修復是一項藝術活,不僅在還原歷史,也在積極塑造歷史。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文物修復工作極為重視,對長城修復工作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責任感並沒有傳遞到一線施工單位身上,在招投標環節,施工單位無不信誓旦旦,可一旦付諸實踐,“效率優先”便成了潛規則,這就不是簡單依靠激勵機制能改變的了。國家文物局在調查中指出:“(當地文物部門)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監管不力。”這並不是新問題,9月21日,山西一名修復壁畫的女孩被捧為“網紅”,旋即有網友質疑其破壞文物,最后經核實,該女孩只是實習生,並不是正式員工。這一事件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一名未獲相應資質的女孩如何能堂而皇之地進行修復和直播?顯然地方文物部門監管存有漏洞,如今事件發生地從山西換到遼寧,我們是否可以推想如此不盡責的現象並非個例?如果施工過程中監管人員能夠在場,許多悲劇原可避免。特別是在野長城被抹平事件中,根據此前專家建議,修復工程共分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還劃歸不同施工單位,按理說,隻要有及時的監管指導,出現問題是有充足的反應時間的。

野長城被抹平是不折不扣的悲劇,我們需予以深刻反思。由於古長城存在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保護任務艱巨,單靠政府撥款保護還不夠,還需要培養公民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填補文物監管缺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等,隻有做足做好這些工作才能防止悲劇再次發生。(路中林)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