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的進步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角度。與物質現象的變化相比,價值觀的進步雖然不易察覺,但卻是更深刻而持久的變化。對文藝家而言,能否令人信服地把價值觀的變化過程及其影響描述出來是一項艱巨的挑戰——既然是挑戰,當然就有成功與失敗之分。
某些文藝作品之所以引來惡評和爭議,不是其藝術性差,而是價值觀出了問題﹔作品所體現或宣揚的價值觀和社會公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圓鑿方枘、南轅北轍,被人詬病也就在所難免了。最近某戰爭題材影片的宣傳片引發爭議,不少網友認為宣傳片是在“宣揚戰爭”。的確,與戰爭的殘酷相比,宣傳片的口吻和格調顯得過於輕浮,缺少一種應有的嚴肅與庄重。此前,某知名作家的一部反映被拐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也因作者替施暴者辯解而惹眾怒。一些網友用網絡特有的語言稱這些作品是“三觀不正”“節操碎了一地”。顯然,創作者的認知和公眾之間出現了差距。而這正是今天我國文藝界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
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文藝界一直是時代的先覺者,文藝家們對時代精神的認識不但深刻於而且早於普通大眾,他們的作品也因此領時代風氣之先,成為引導、啟發和激勵民眾的強大精神動力。魯迅、茅盾、巴金等進步作家的小說能夠成為那一時期進步青年的必讀書,和這一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趙樹理、丁玲等解放區作家更是把這一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其作品所蘊含的婦女解放、人民當家做主、農民權利意識覺醒等進步價值觀令人耳目一新。這一傳統直到改革開放也依然如故。傷痕文學、尋根文學、朦朧詩、新寫實主義等盡管在藝術上不乏幼稚之處,但呼喚人性的回歸和社會的進步仍然是時代主題。這一時期社會公眾如飢似渴地閱讀並討論這些作品,與其說是在欣賞文藝,不如說是尋求價值觀的認同。由於文藝家們的知識面和思考深度是遠遠領先於普通民眾的,有些作品即使在藝術上未必出色,卻很少被人質疑是“三觀不正”。
但今天情況不同了。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洶涌而來的海量信息,文藝家未必有網民的信息渠道多,對各種思想觀念沖撞與融合的認識也未必比普通人更深刻。有人說,當代中國社會的復雜程度已經超越了作家的想象力,以至於有作家直接把新聞事件原樣搬進小說。近年來,有的文藝作品之所以受到群眾的批評,恰恰是因為其價值觀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了。有的二人轉表演拿殘疾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以往也許大家哈哈一笑就完了,但今天就會引發公眾批評“不尊重殘疾人”。有的相聲演員拿兩性關系“砸挂”,結果被告上法庭。至於胡編濫造的各種“神劇”更因其價值觀的錯誤和混亂而被廣泛嘲笑。讀者和觀眾似乎不再是“給什麼就吃什麼”那樣單純了。其實,我們弘揚愛國主義,但絕不能美化戰爭﹔我們懷念鄉村,但絕不能認同愚昧和野蠻﹔我們追求幸福,但絕不能宣揚金錢至上和享樂主義。這樣的價值觀應該成為創作者的共識。
“在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藝領域還存在價值扭曲、浮躁粗俗、娛樂至上、唯市場化等問題,價值引領的任務艱巨迫切”。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文藝作品不但要在藝術上有突破,更要在價值觀上立得住,隻有這樣才能贏得觀眾和讀者,也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這對文藝家的要求無疑是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