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對話傳記作家李輝:鐘情新媒體退而不休

2016年10月21日13:5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10月20日,是李輝老師六十大壽的正日子,也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在這特殊的日子裡,聽他講述自己34年的“紙媒生涯”,意義非凡。

當天不到九點半,李老師就提前來到了人民網。他特地穿了一件紅色的毛衣,顯得喜氣洋洋,慕名而來的“粉絲”們爭相湊過來跟他合影,李老師來者不拒,臉上滿滿的笑容。給“粉絲”簽名時,他還特地在日期一行標注寫到:“六十花甲之際”。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裡,李老師顯得尤為幽默,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來“快快樂樂地去回憶一下過去”。其間,李老師還摸了摸自己不斷后移的發際線,調侃“這些年為了寫《封面中國》,自己掉了不少頭發”。

李老師有不少頭銜,最為人熟知的是“《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和“傳記作家”,而這兩個稱呼都與他的“紙媒生涯”密不可分。無論是他與冰心、沈從文、蕭乾、黃永玉等一大批“文化老人”的交往,還是他在《人民日報》副刊29年的創作經歷,從中隨便抽出一小段來,那故事都足夠精彩,令人羨慕不已。讓我們聽聽李老師自己怎麼說。

人民網文化頻道:今年4月25日,您曾寫過一篇文章《盼呀盼呀,退休的好日子終於快到了》,為自己退休的好日子“倒數計時”。到正式退休時,您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李輝:對於我這種無官無職的人來說,退與不退,狀態差不多,但內心還是挺復雜的。畢竟在《人民日報》的大院裡工作了將近30年了,想著以后跟很多熟悉的前輩、同事見面的機會少了,落寞感還是會有的。但是就像人生的日歷,有的該翻就得翻,心態得從容,不慌不忙地翻過去之后,新的一頁會重新開始。

1978年,李輝在復旦大學門口留影

人民網文化頻道:您當年是怎麼來到《人民日報》的?

李輝:1982年2月,我從復旦大學畢業,先分到了《北京晚報》。1986年,我去外地參加講座,正巧和當時《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舒展住同一間房,他挺喜歡我,說“我們那缺一個編輯,你要不要來”。我當時沒猶豫,答應說“好啊”。要知道,當時《人民日報》文藝部的副刊在全國的影響力是最大的,而且我家當時是“蝸居”,來這裡也是因為聽說報社能解決房子。

2016年4月19日,文藝部同仁為四月、五月的三位壽星慶祝生日

人民網文化頻道:很多人都對《人民日報》報社這個大院很好奇,您眼中的報社是什麼樣的?

李輝:外面的人會覺得報社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地方,但你生活在這個圈子裡,就會發現,《人民日報》很多的記者、編輯,第一,很有水平,第二,讀書極多。我和一些老同事們有一個堅持了十年的“茶友會”,雖然大家在一塊聊天的時候聊的都是各自感興趣的話題,但彼此心心相印,有一種共鳴,讓你感覺這是一個很溫暖的群體。

八十年代,李輝與陳思和看望巴金

人民網文化頻道:李輝老師出版過《沈從文與丁玲》《百年巴金——一個知識分子的歷史肖像》《黃永玉——走在這個世界上》等多部作品,很多內容都源自於您當年與冰心、沈從文、卞之琳等老一輩文學大師面對面採訪交流的寶貴經歷。您是如何進入到他們的“圈子”的?

李輝:就是跟他們“聊天”。大學時,因為研究巴金,我遇到了賈植芳先生(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他常常邀我去他家裡,給我講很多民國的故事。從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我知道了“魯迅文化圈”、“巴金文化圈”等等。來到北京之后,我繼續找很多老人聊天,后來出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和老人聊天》,裡面有與沈從文談巴金、與巴金談沈從文、與冰心談巴金等等,全都是用聊天的形式記錄下來的。

八十年代,李輝採訪巴金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