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歷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2016年12月06日08:37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古埃及歷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古老民間歷法的關注。在埃及,也有一部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的歷法,它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說起起源,這部古埃及歷法比我們的“二十四節氣”還要“資深”。按照埃及官方通訊社中東社的報道,它產生於6200多年前的法老時期,比始於秦漢時期的“二十四節氣”要早4000多年。

但相似的是,它們都是太陽歷。中國“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360度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因此分為24個節氣。而這部古埃及歷法同樣根據觀測地球與太陽的關系而來,他們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的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

一年開始之際正值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每年開始泛濫的日子。因而,古埃及人按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把一年分為三個季節——泛濫季、種季、收獲季,每季有四個月。這樣這部古埃及歷法中一年共12個月,每月30天,歲末增加5天作為節日,共計365天。

奇妙之處在於,與“二十四節氣”一樣,古埃及歷法中12個月的名稱,大多反映的是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比如,三月(哈圖爾)意思是綠色逐漸回歸大地﹔五月(圖巴)意思是雨水豐沛、土地肥沃﹔六月(阿姆希爾)意思是大暑﹔七月(巴爾馬哈特)意為小暑。這幾個月份幾乎與我們的清明、谷雨、小暑、大暑所表示的氣候、物候現象相似。

還有一點同樣令人驚奇。中國人根據不同節氣,形成了一定的飲食習慣,在相應的節氣會食用特定的食物,比如立春吃春卷,冬至吃餃子等﹔而每年4月埃及人也會慶祝一個5000多年前根據節氣變化形成的節日——聞風節。這一天被認為是萬物復蘇、大地回春的日子,人們習慣到郊野、公園踏青並吃咸魚和彩蛋。

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產生於中國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沿用至今,對現代農業和生活的指導或參考意義仍然存在。同樣,6000多年過去了,這部古埃及歷法仍然存留在現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其雖經數千年但仍能精確描述埃及尼羅河流域氣候的變化,並對尼羅河沿岸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