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雒樹剛:公共文化服務隻有讓群眾“點菜”才能“點贊”

2017年01月12日13:2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介紹文化系統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情況。

人民網北京1月12日電  (記者黃維)“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不是隻挂在牆上,而要化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公共文化設施既要建好,還要用好,不能開張的時候熱熱鬧鬧,運營的時候冷冷清清,我們要喚醒這些沉睡狀態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今天介紹文化系統學習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相關情況時說。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於2016年12月25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將於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在今年文化部舉行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雒樹剛部長不僅發布了文化部學習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部署,也分享了過去一年體驗身邊公共文化服務的切身感受。

提及剛剛通過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雒樹剛談到了四個特點。一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這是以法律形式的第一次體現。”三是強化政府的兜底作用﹔四是堅持統籌協調,共建共享。

“補短板,標准化,均等化。”這九個字是雒樹剛會上提到頻率最高的。周末剛剛從山西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靜樂縣、婁煩縣調研回來,他感觸很深。“我們國家現在基本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進一步說,按照行政村算,2/3行政村都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每個鄉鎮、每個社區基本都有文化站,每個縣城裡每個區基本都有圖書館、文化館,每個市基本都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確立起來。

同時,雒樹剛也指出了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距離中央提出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現代”這兩個字還有很大差距。

他認為差距主要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一是東、中、西部不平衡,東部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多,中西部少﹔’二是城鄉不平衡,城市投入多,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公共設施相對落后,投入少,三是群體的不平衡。同時,還存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高的問題。”

舉例說,“我們現在到圖書館非常方便,每個人都享受到便捷、全面的圖書閱讀、借閱服務,但是像1700多萬盲人,他們能閱讀的圖書數量很少,而且很多公共圖書館沒有專門的盲人閱讀區域,沒有提供這種設施。

“下一步就是要補短板,短板是什麼?”雒部長開出了藥方,“我們要覆蓋到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三個不平衡就是我們的短板。我們在公共文化服務中要轉變思路,怎麼變?——就是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但不是政府包辦,也隻有讓群眾‘點菜,群眾才能給你公共文化服務“點贊”。所以,服務效能的提高關鍵在於公共文化服務思路的轉變,要解決效能的問題。”

作為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喜歡在閑暇時間體驗身邊的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去年建黨95周年,我專門去了西城區李大釗故居紀念館參觀﹔去年魯迅逝世80周年、誕辰130周年,我到西城區阜成門的魯迅故居、魯迅博物館參觀。”除了博物館,雒樹剛還經常去國家圖書館借書、借資料來看。“隻要有身份証,就可以辦借閱卡,在那裡借書,如果不到現場去借書,可以登錄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閱覽。”

最后,他還給所有媒體記者推薦了一個網上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我幾乎每天看的,也給記者朋友推薦的,就是我們有一個國家數字文化網,這是我們最大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台,裡面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在那裡可以了解文化信息,也可以了解文化動態,學習文化知識,享受文化藝術。”

(責編:陳苑、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