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走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為夏代存在提供物証

2017年08月17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走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為夏代存在提供物証

  走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事件新聞)

  考古工作人員在二裡頭遺址宮殿區發掘現場進行航拍。新華社發

  中國最早的宮城、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和綠鬆石器制造作坊……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掘以來,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的二裡頭遺址不斷改寫著中國之最,也刷新著考古和歷史學者的認知。隨著二裡頭遺址博物館即將全面開工建設,二裡頭遺址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半世紀發掘揭開“真容”】

  出河南偃師城區往南,沿洛河向西不遠,就是二裡頭村。“多數考古大發現出於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鄭州商城,但偃師二裡頭是個例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裡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

  1959年,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豫西調查“夏墟”時,在偃師二裡頭村的麥田裡看到隨處可見的陶片,且遺址頗為廣大,他推測這裡可能有一處古代都邑的遺址。隨后,考古隊進駐二裡頭村。58年來,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裡頭遺址這塊3500多年前的無字地書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和破譯,並屢有重大發現。

  聽到有位老鄉抱怨地裡的麥子一直長不好,考古隊推測這很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滲水不暢導致的,結果鑽探后發現了宮殿區北邊的大道。隨后,考古隊追探出“井”字形大道,發現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大路最寬處近20米,相當於現代公路四車道。

  一系列新發現逐漸揭開了這座3500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面貌——中心區是坐南朝北、中軸對稱的宮殿建筑群,由宮城城牆圍起,雖然面積隻有明清紫禁城的1/7,卻是后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四周是井字形大路,宮殿院內地下埋有一節一節陶質水管組裝連接起來的下水道系統﹔北面是祭祀區,南邊有一個被牆垣圍起、由重兵把守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裡面有中國最早的鑄造青銅禮器的作坊和生產綠鬆石器的作坊。

  【為夏代存在提供物証】

  在很多人眼中,“夏商周”是個固定搭配。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証明了商王朝的存在,但夏王朝是否真的存在過則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

  “二裡頭遺址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証,沒有二裡頭,我國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學界認識趨同,二裡頭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所在地成為傾向性結論。”

  “二裡頭遺址是探索中國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在這裡,我們初步探明了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都邑,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二裡頭宮城,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宮室建筑群,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大型圍垣官營作坊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和綠鬆石器制造作坊。

  “二裡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目前僅發掘了1%多一點。”許宏說,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像甲骨文那樣可以確証當時歷史狀況的文字材料,所以二裡頭的王朝歸屬問題仍舊是待解之謎。

  【遺址博物館將開工】

  “考慮到保護問題,二裡頭遺址發掘后已全部回填,從外觀看只是一片普通田地。”二裡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目前二裡頭遺址保護設施較為落后,出土文物大部分被放置在庫房之中,對文物進行整理、保護和研究的場所也十分簡陋,這樣的現狀和二裡頭遺址的歷史價值不匹配,因此建設二裡頭遺址博物館顯得十分必要。

  作為國家“十三五”期間重大文化工程,二裡頭遺址博物館項目今年6月份奠基,目前全面開工在即。據悉,二裡頭遺址博物館展(藏)品,主要來自二裡頭遺址近60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包括部分搬遷的遺跡)、二裡頭文化區內重要遺址出土遺物以及夏商周斷代、中華文明探源兩大學術研究工程開展過程中留下的文字、圖像資料等,總量預計近4萬件。

  此外,規劃佔地613畝的二裡頭考古遺址公園也將與博物館同步建設,遺址公園將對宮城城牆、宮殿建筑基址群以及“井”字形道路、鑄銅作坊遺址、綠鬆石作坊遺址等進行保護性展示,讓人們可以更進一步感受歷史古城的魅力。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表示,二裡頭遺址博物館和二裡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就是讓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書寫夏朝歷史的文獻“活起來”的典型項目,有利於向公眾充分揭示遺址內涵,讓公眾更好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

(責編:艾雯、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