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開業滿兩年 24小時不打烊

2017年09月13日08:3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4小時不打烊,書香不散場

  雁翅樓店既是北京市民的閱讀空間,也是外地游客感受北京文化的一扇窗口。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外景。

  地安門周邊集合了北京眾多古色古香的旅游景點,往北是鐘鼓樓,往南是故宮,西邊有什剎海、北海,東邊有南鑼鼓巷,騎著小黃車的游客將沿線街道裝點得熙熙攘攘。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就位於這些景點的中心位置。

  地安門東大街與西大街的交匯處,矗立著這座遠觀像大雁翅膀的木結構古建筑。“中國書店”的金字牌匾,在藍綠色調門梁彩繪的映襯下,顯得庄重古朴。踏進樓裡的一瞬間,便仿佛走入了另一個世界,與門外的車水馬龍完全隔絕開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雁翅樓鬧中取靜。西側一層為大眾圖書的陳列銷售區,涵蓋古籍、文史、藝術、傳統國學等圖書類別。文房四寶、現代文具以及充滿北京特色的兔兒爺、絹人、京劇臉譜等工藝品,也是店裡的特色產品。臨窗的四張實木桌子和十六把椅子組成一個小巧簡潔的閱讀休閑區,大部分時間都坐滿了讀者。扶梯而上,二層主要陳列著古籍、舊書。除閱讀區外,還設有活動區,古籍展覽、文化講堂、讀書會、研討會等文化活動在這裡舉行。

  六百年前,雁翅樓守衛著老北京皇城﹔六百年后,它守護著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對於居住在周邊的居民來說,雁翅樓店是他們家門口的文化場所。

  “這是宋徽宗的瘦金體,這是柳公權的柳體……”上周日晚,徐女士帶著八歲的張書寧來書店,熱愛書法的兒子賴在書法字帖區不願走,一邊翻閱一邊津津有味地念叨。徐女士透露,自己家住在北海公園附近,這是離家最近的書店,她幾乎每周都會和兒子來看一次書。“這裡的書雖然不是最多的,但環境不錯,有時我出去辦點事,把他放在店裡看書也比較放心。”

  店員洛飏觀察發現,每天光臨書店的本地居民是有規律的:早上五六點鐘,書店迎來的第一撥客人,是早起出門遛彎的老人,他們會翻翻養生、書法、繪畫類圖書﹔八點上學前,又會有粗心的孩子忘帶筆或本兒,飛奔進來買個文具,“24小時營業就發揮作用了,因為大部分店這時還沒開門”﹔過了午飯的點兒,則有附近上班的白領過來逛逛,順便消消食,書店也為他們准備了時尚、文藝類圖書﹔到了華燈初上時分,書店則成為全家休閑的場所,樓外的青石板空地上,有老人搖著蒲扇乘涼,有嬉笑追逐的孩童,樓內的書架旁,小情侶正在挑書,閱讀區裡,還有小學生正在寫作業……

  令洛飏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店對面胡同的一位劉大爺。他今年八十多歲了,幾乎每天都來書店逛逛,買買舊書、小文玩。有一次,他還鄭重送給店員兩本黨章,鼓勵他們努力上進,爭取入黨。“經常來店的居民,都跟我們認識了,他們是書店的老朋友,書店也為他們留下獨特的文化記憶。”洛飏說。

  對於想在喧鬧都市中找到一個安靜角落的人來說,雁翅樓則是他們思考、學習和放空的好去處。

  從今年八月起,正在准備造價師資格考試的白女士就把雁翅樓當作自己的自習室,每天早上七點多來,晚上九點多走。“這個考試難度很大,有一次我復習得特別沮喪,正好有個店員過來跟我聊天,問我看的是啥書,我告訴她之后,她還鼓勵我說我一定能行,我感動極了。”白女士說,希望這樣有人情味的書店能夠越來越多。

  而對於外地游客來說,雁翅樓是他們感受北京文化的一扇窗口。雁翅樓裡居然能開一家書店,賣的還多是古籍、舊書,這本身就是一道文化景觀。

  中國書店總經理於華剛還記得,前年7月20日書店開業第一天早上,店門虛掩,樓裡的工作人員正為開業做最后的准備。這時門縫裡突然鑽出一個小腦袋,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扒著門朝裡張望。於華剛一問,才知道小姑娘是從河北來的,剛上了中學,爸爸獎勵她來北京玩兒一趟。盡管書店還沒正式開業,於華剛還是趕緊讓姑娘進來了,她歡天喜地地買了兩本書。

  如今,四五十種介紹北京的圖書,擺放在正對店門最顯眼的位置,游客一進來就能看到。於華剛介紹,與北京有關的圖書因為地域性比較強,在外地很難看到,但游客又有這個需求,書店便做了著重推薦。像《老北京風俗地圖》《北京街巷圖志》《想北平》這些書,能讓游客知道老北京是什麼樣的,賣得都很不錯。他笑言:“有的外國游客一聽店名就覺得有意思,什麼書店能叫‘中國書店’,還有的游客專門來店裡看線裝書……即使只是來休整一下,也都是我們的客人,我們要展現北京的厚道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從開業到現在,短短兩年多,雁翅樓店總銷售額為387.8萬元,共有5萬人次購書,日均銷售額為5000多元,接待讀者已達50萬人次。於華剛坦言,這一數字在以銷售圖書為主業的中小書店裡算是不錯的成績了。“現在全行業的圖書銷售額都在下降,來書店看書的十個人裡,頂多有一兩個人會買,很多人會選擇逛實體書店,在線上購買或下載電子書。但在讀者逛書店的這一兩個小時裡,文化得到了傳播。”

  雁翅樓店雖銷售額尚可,但因為經營成本較大,目前仍然無法盈利,需要靠中國書店的其他業務補貼。於華剛透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書店仍然堅持開新店。他還計劃在雁翅樓店推出冷熱飲和簡餐,為來店的客人提供配套服務,但因為工商証照的問題,這一服務至今還未實現。“店裡上下水、咖啡機什麼設備都有,如果能提供餐飲,一是能為書店增收,二是讀者如果看書渴了餓了,我們的服務也能跟上。”

  “傳播文化是我們的擔當和職責,如果書店不再堅守為市民服務,這是城市文化的悲哀。讀者來店不買書沒關系,隻要他還願意看書,就是買了文化,就受益了。至於他是買張家的還是李家的都沒關系。”於華剛說,隻要還有人在書店享受他們的專業服務,這就是一種樂趣。

  專家觀察

  古建筑需要保護,更需要“活用”

  雁翅樓曾是老北京中軸線上一處著名的地標,作為地安門的戍衛建筑,二者同時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構成了皇城最北端的屏障。雁翅樓黃琉璃瓦覆頂,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清代時雁翅樓是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后衛哨所。1954年,為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地安門城樓及雁翅樓被拆除。

  2012年2月,北京市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2014年,雁翅樓終於復建完成。復建后的雁翅樓,依舊按照歷史上的格局,東西兩側雁翅排開,在外形和內飾上最大程度地復建了雁翅樓原貌。但因為現場條件限制,東側雁翅樓恢復了四間,未實現全部復建。據了解,有選擇性地恢復包括雁翅樓在內的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景觀,也是為了配合中軸線申遺。

  2015年初,在北京市人代會上,身為人大代表的中國書店總經理於華剛提交了“創辦全民文化閱讀書店”的議案,建議在雁翅樓開辦書店。“中國書店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很好地詮釋雁翅樓的數百年歷史,在這裡開一家書店,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他的想法得到西城區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就這樣,2015年7月20日,中國書店雁翅樓店正式開業,而且走的是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模式。

  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鬆此前表示,雁翅樓所在區域多旅游景點,繁華、喧囂,“非常需要有這麼一處地方讓人心安靜下來,需要有這麼一處寄托精神的場所。雁翅樓又地處中軸線,承載傳承歷史、傳播文化的功能。因此,政府將其作為免費的公共閱讀空間,引進專業企業進行有限度、有條件的經營,既可以傳播文化,也是活化文物的一種嘗試,更是一種引導,引導城市安靜下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在古建改造這件事上,雁翅樓做了一次可貴的嘗試,“古建筑需要保護,也需要活化。如果只是保護,沒有活化,就沒有真正運用起來。在雁翅樓這樣一個城市中心的古建筑裡開一家書店,對於活躍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具有積極意義。”(袁雲兒)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