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本報記者 張稚丹

2017年09月22日04: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年1月,來賓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中國主題圖書全球新年展銷月啟動儀式上瀏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攝

  2017年4月,第27屆阿布扎比國際書展舉行,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參展,並舉行中阿出版合作簽約儀式。
  新華社記者 李震攝

  學生在河北省滄州市圖書館內讀書
  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2017年9月,“漂流書屋”亮相江蘇泰州的公園、景區、公交站台、街道社區等場所,讓市民閱讀更方便。
  湯德宏攝 (人民圖片)

  “最近5年”,看似一個簡單的時間段。但在圖書出版方面,卻是發生質的飛躍的5年。最近,記者採訪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印刷發行司、數字出版司、進口管理司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聽他們暢談5年來的豐碩成果和喜人變化。

  

  走出去傳播中國的聲音

  記者:為什麼說圖書走出去非常重要? 國外對哪類圖書更感興趣?

  答:書籍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出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習近平主席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擅長講故事的圖書可以向世界展示我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讓中國道路、制度、價值進一步閃亮。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許多國家越來越關注中國在想什麼做什麼、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海外讀者希望了解中國歷史、現實和文化,增進對我國制度和道路的認識。《習近平講故事》一出版,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等主動購買英文版等多語種版權。《擺脫貧困》英文版、法文版在第24屆圖博會上首發,幾內亞駐華大使特別代表巴·迪埃赫諾·馬德儒表示,這本書為非洲國家擺脫貧困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已出版22個語種,全球發行642萬冊,創造了近年來我國政治類圖書海外發行量最高記錄。

  記者:圖書走出去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1、版權和實物貿易取得新突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資助翻譯出版2973種中國圖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資助3000多種圖書在42個國家翻譯出版。2016年建設的中國圖書“走出去”基礎書目庫首批入庫圖書200種,引起各國出版機構濃厚興趣。2012年-2016年,全國實現版權輸出5萬多種(次),版權引進輸出比由2012年的1.88︰1縮小到2016年的1.55︰1,其中,圖書版權輸出由2012年的7568種增長到2016年的9811種,增長30%。2016年實物出口2236萬冊,與2012年相比,總量增加145萬冊,金額增加1536萬美元。

  2、反映當代中國的主題圖書產生重大影響。如《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出版了12個語種﹔《三體》《解密》《草房子》等一批文學作品暢銷海外,助推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獲得國際大獎。《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輸出15個語種版權。

  3、渠道平台更加多元。中國圖書海外銷售覆蓋全球、多點開花。亞馬遜“中國書店”在線品種 67.3萬種,海外發貨37萬冊﹔易閱通等外文版中國圖書信息匯總整合和推送平台建設加快,更多中國圖書進入國際主流數字營銷平台。

  4、立體化“走出去”模式初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出版單位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版權貿易、實物出口,更多採取建立海外分支機構、與海外出版機構共同策劃選題、合作翻譯出版、聯合開發市場的新方式,推動一批當代中國圖書國內國外同步首發。目前出版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400多家,與70多個國家的500多家出版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

  著力促進全民閱讀

  記者:我理解,要從出版大國變為出版強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強圖書的內容建設,提升圖書的質量,多出精品力作。請問這個方面總局是怎麼做的?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版界以主題出版為抓手,圍繞重大活動、會議、事件、節慶等主題,進行選題策劃和出版,推出更多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反映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宣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反映當代中國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最新成果的優秀出版物。

  主題出版產生了一批政治導向好、學術價值高、藝術性強、受讀者歡迎的精品力作。如《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鄧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紅軍長征紀實》等。其中2013年重點出版物《毛澤東年譜(1949—1976)》發行50萬冊﹔《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叢書的總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2015年重點出版物《抗日戰爭》發行60萬冊﹔2016年重點出版物《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發行量創紀錄地達到5200萬冊﹔2017年重點出版物《習近平講故事》今年5月出版以來發行已超過150萬冊。

  記者: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環節。總局在全民閱讀方面的著力點有哪些?

  答:一是推動長效機制建設。2016年12月,我國發布了首個全民閱讀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目前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立法也取得重要進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已提交國務院審議。

  二是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目前,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400多個城市常設讀書節、讀書月,“北京閱讀季”“書香中國·上海周”“南國書香節”等成為品牌。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4·23世界讀書日”期間,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了13000多場群眾性閱讀活動,直接參加人數達到6000萬人次,覆蓋人群近8億人次。

  三是發揮優秀出版物的示范引領作用。中宣部、總局開展了“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等一系列評獎推優工作。

  四是借鑒國外閱讀能力測試、分級閱讀等科學方法,探索建立中國兒童階梯閱讀體系。2014年以來,總局每年組織百家出版單位針對中西部貧困地區千所中小學校開展主題讀書、邀請名家進校園、開展閱讀指導服務、舉辦征文比賽、捐贈圖書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少年兒童廣泛參與。

  記者:上述活動成效如何?

  答:從數據來看,全國閱讀有明顯提升。2012年,18周歲以上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76.3%,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40.3%。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率為54.9%,人均圖書閱讀量為6.74本。

  2016年,18周歲以上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79.9%。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率為58.8%,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

  相比而言,國民綜合閱讀率、人均圖書閱讀率、數字化閱讀率、人均圖書閱讀量4項指標都有明顯提高。

  扶持實體書店

  記者:現在網上購書、數字閱讀已成潮流,為什麼還要大力扶持實體書店?

  答:李克強總理指出,實體書店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他希望把書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標。實體書店雖是市場經營主體,但也承擔著文化傳播的社會職責,帶有一定公益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有必要給予扶持和引導。

  記者:2010年后,實體書店曾面臨困境,數字閱讀、網絡購書嚴重擠壓了實體書店的市場空間,每年都有一批實體書店退出市場,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對此,總局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1、加大財政支持。2013年,總局會同財政部啟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北京、上海等12個重點城市的59家實體書店獲得9000萬元獎勵資金。2016年,實體書店獎勵資金增加到2億多元,扶持范圍擴大到全國范圍,包括農村網點。

  2、落實免稅政策。經總局大力爭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於2013年底下發《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從2013年至2017年,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每年全行業少繳納稅費近50億元。

  3、實施項目帶動。“東風工程”實施范圍擴大到西藏、內蒙古、廣西、寧夏4個自治區和四川、雲南、甘肅、青海4省藏區,共投入2.92億元,對154個縣級新華書店進行了改擴建﹔投入4360萬元,配備了220輛流動售書車。

  4、強化政策保障。總局在《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實現全國每千人擁有發行網點數0.13個的目標。2016年6月,總局會同中宣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住建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一是在城鎮新建社區為實體書店預留場地,鼓勵地產、商業設施為實體書店提供減免租金的經營場所。二是對特色實體書店創新發展項目給予財政獎勵或補助。三是提供創業和培訓服務。四是簡化行政審批,降低准入門檻,吸引社會資本開辦書店。五是規范出版物市場秩序,為實體書店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記者:如今實體書店是否呈現回暖態勢?

  答:實體書店目前已取得回暖態勢。2016年全國共有出版物發行單位11640家,從業人員98.8萬人,發行網點數215994個,比2012年底增長了24.1%,共實現出版物銷售額3498.7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了19.5%﹔營業收入6861.46億元,實現利潤304.8億元,資產總額9590億元。

  近年來,一大批實體書店創新發展理念,以圖書經營為主體的新型文化綜合體大量涌現。上海鐘書閣、廣州方所、成都言幾又、蘇州貓的天空之城及一部分新華書店打造“最美書店”,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書店的認知,受到高度評價。不少新型書店都有咖啡、影吧、文創、展覽、培訓等功能,跟上了國際發展趨勢。一些大中城市出現了學術、美術、音樂、旅游、建筑、攝影、兒童、女性等專業書店。不少書店“跨界”開進了醫院、銀行、汽車美容店、連鎖藥店,大大拓展了書店的受眾面。

  數字出版和按需印刷是方向

  記者:出版本身面臨著業態的升級換代,請問我國的數字出版達到什麼水平?

  答: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營收為2540.35億元,傳統書報刊新聞出版單位數字化進程開始起步,僅有少量OA、ERP等辦公和管理系統,部分出版單位建立的網站主要是對出版內容進行介紹,基本沒有數字化內容生產系統和傳播服務平台,存量圖書資源數字化轉換僅佔全部內容資源的10%左右。

  2016年,數字出版總營收已達到5720.85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40%。圖書出版單位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部分單位都開發或配備了數字化內容生產傳播系統和服務平台﹔存量內容資源的數字化轉換比例也上升到80%左右。

  記者:總局推出了哪些舉措?

  答:2013年和2015年,我們先后兩次評估推出170家書報刊和音像電子轉型示范單位,以此帶動全行業。2014年,聯合財政部印發《關於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將數字化轉型升級列為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幾年來,共為全行業爭取到了近30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先后遴選一批數字化轉型升級技術供應商提供技術服務﹔加強技術攻關,復合出版系統工程1.0版研發任務成功完成,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全面竣工,中華字庫工程順利推進,為數字出版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支持出版單位加快生產外向型數字出版產品,與國際中盤商對接,推動更多中國圖書進入國際主流數字營銷平台。打造“易閱通”等中國數字圖書交易平台,拓展圖書“走出去”傳播渠道。

  當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已一舉成為新聞出版業的主體,佔比達到22.9%,總規模和總利潤居行業第二位,是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於數字閱讀、化工、法律、信息產業、農業、衛生、交通、語言學習等方面的專業數字內容平台基本建立,涌現出同方知網、掌閱科技、中圖E閱通、五洲出版社THATSBOOK等一批可以面向海外市場和用戶的數字內容平台,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

  記者:按需印刷情況如何?

  答:隨著數字印刷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按需印刷從5年前的起步探索階段進入到了發展壯大時期。當前國內主要出版社都涉及按需印刷業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推出了“來出書”圖書自助出版平台,隻需一次制作便可根據用戶需求快速提供不同介質、不同手段的產品和服務。中國科技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於2014年開始實施POD項目,目前擁有圖書品種達54844種,其中採用按需印刷的有16961種,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人民郵電出版社於2016年通過引入高速噴墨印刷設備,從編印發鏈條的末端實現按需出版的轉型升級,它是國內第一家沒有印刷廠但卻引入高速噴墨印刷系統的出版單位。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2.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3.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4. 樓陽生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凱當…
  5.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