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故宮員工舞台演繹前輩故事 演出曾讓院長泣不成聲

2017年09月22日08:41 | 來源:北京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故宮員工舞台演繹前輩故事

  《海棠依舊》展現故宮人文化使命  

  昨晚,在保利劇院上演的話劇《海棠依舊》落幕。該劇由故宮博物院出品,選取的故事是一段故宮六百年滄桑風雨中的一段隱秘史——文物南遷。1933年故宮人頂著巨大戰火的壓力,將118萬多件文物遷移出京,開啟了長達16年的守護文明之火的長征路,這群護寶者用生命守護國寶的故事。最為特別的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員都是在故宮工作的人。這些人白天在故宮各個部門堅守崗位,晚上業余時間來排演《海棠依舊》這部戲。而且這部戲幕后的編劇、音樂、服裝也都是從未受過舞台劇訓練的故宮工作人員,他們憑著滿腔對故宮的熱愛,在舞台上演繹他們前輩故宮人的故事。正如編劇王戈所說:“我們演自己故宮的故事,怎麼演都不會錯,隻有好和不夠好的分別,但我們肯定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到舞台的。”所以,觀眾也無法用常規觀眾的眼睛去評判這台《海棠依舊》的表演,更多的是被他們的表演和職業精神所深深感動。在首演結束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非常激動地登台謝幕,並對觀眾再次講述了這段故宮文物的南遷歷史、故宮博物院的房間數和現存古物數量、開放面積區域等。單院長還承諾,到2020年故宮博物院將會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在演出后,一位專業戲劇人說:“這部《海棠依舊》沒有炫歷史,沒有炫珍寶,炫的是那種職業精神。他們是舞台上業余的演員,紅牆內專業的匠人,傳遞的更是另外一種力量。”

  毛爾南導演 故宮年輕文人有點不一樣

  2012年從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畢業的毛爾南被分配到中國兒藝擔任導演和劇院的團委干部,因為工作的關系認識了故宮的團委干部,於是被請到故宮幫忙排戲。五年間,《海棠依舊》演出了三次,第二次是在故宮寶蘊樓百歲生日重張之際,特意選在寶蘊樓前演出。而隻有這一次走出故宮的紅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了這出有溫度有情懷的戲。

  在毛爾南這幾年和故宮人的接觸中,他總結道:“在故宮人的身上,你會感受到有一套特別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禮儀,我把他們稱為中國文化人士大夫的傳統,平時這些年輕人的愛好是養貓貓狗狗,養養蘭花,和我們平時社會上見到的年輕人還是有點不一樣。”

  此次參加演出的17位演員分別供職於故宮展覽、文物修復、古建修繕、文物數字化、宣傳教育、開放保衛等部門,最年輕的20歲,最大的51歲。他們沒有酬勞,利用個人時間參與排練,為了節省經費,在院外彩排時,連伙食都是由編劇王戈每天從故宮食堂打出來的。

  演出曾讓院長泣不成聲

  “我記得2012年這部戲原定隻在故宮裡演出一場,恰好被剛上任的單院長看到了,單院長看完就說沒想到故宮的年輕人還有這樣的才華,所以當即決定加演。正好還趕上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院長馮明珠來故宮交流,馮院幾乎是流著眼淚從頭看到尾。演出結束后她和單院長是第一個起立鼓掌的,一直到接受採訪的時候馮院長還泣不成聲,因為劇裡所演的很多人就是馮院長的老師,勾起她很多的回憶。”

  故宮人擇一事終一生

  在給故宮非職業演員排戲的前后三個月過程中,毛爾南最為感慨的是“故宮真是臥虎藏龍,這部戲的編劇是故宮的編輯,面試演員時,有一個是從北外畢業分配到故宮的,她一下就演了一段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片段,結果一問是北外戲劇社的活躍分子。當然,還有更多的人是一場話劇都沒看過。還有,這部戲的音樂也是他們自己作曲,一個從小學小號的男生。服裝是我說了樣式,他們去淘寶找來的。就連舞台上的布景,也是由故宮工人照圖紙做的。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經費,這群故宮人做事那種‘擇一事,終一生’的態度也深深影響到我。所以我就想跟觀眾說,把掌聲留給可愛的故宮人,把批評留給我們戲劇人”。

  編劇王戈 人物都有原型參考

  在《海棠依舊》中,無論是護寶南下的故宮職工顧紫宸,還是值守北平的故宮理事龔培衡,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有原型參考的。編劇王戈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今年正當不惑之年。當年來到故宮時他的工作是故宮《紫禁城》刊物編輯,負責整理資料,因此他看到了這段當時還不太為人知的故宮院史,“在當時的運輸和存放條件下,敵人不僅是日軍、土匪和炮火,還有潮濕、白蟻和鼠患,單一萬多箱文物中,除了個別幾件外,竟都完好無損。我當時在劇中提到1189058件文物,這個數字單院長還反復跟我核實,這都是有據可查的。”從收集資料完成初稿到上演,王戈用了三年。“在寫戲的過程中,就好像看到一位位老師、故宮老友出現在面前,扑面而來的真實感,他們對文物是那種比自己命還重的態度,這是故宮人的使命。”

  “海棠依舊”含義深遠

  王戈起的“海棠依舊”和故宮的雅致一脈相承,“我在故宮最愛看海棠花,這部戲雖然發生在抗戰的歷史背景下,但我不想寫得那麼沉重﹔再有就是李清照有一首詞:“試問卷帘人,卻道海棠依舊……”這首詞和這部戲有一些聯系﹔最后一點,海棠花總在開,總在謝,一年又一年,就好像故宮人這個群體,我也想通過劇名來致敬前輩。”

  “最開始,寫這個戲是院裡交的任務,結果寫出來拿給同事看,被他們一通批評,當時就把這事放下了。后來我還是對這段故事有感情,就又重新寫了。我覺得作品還是要展現故宮人的氣質,寫到人性,把作品立住。在整個寫戲的過程中,單院長對這部戲的每一個細節和段落都特別熟悉,他還專門囑咐我把留守北平人的那段戲加上,他特別關心戲的進展。”

  故宮演員 仿佛遇見了文物的守護者

  毛爾南導演曾說他是以一個非常放鬆的心態來故宮排戲的,“我所要做的就是激發他們對戲劇的熱愛,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成為專業演員。所有人員都是故宮員工,相比之下,我這個圈內人倒成了圈外人。”

  通過排戲,這些年輕人變化特別大,“每一次在聚光燈下,真實的歷史照片出現在紗幕上,與舞台上的人物群像合二為一時,觀眾席中都傳來低泣聲,令人動容。”五年來的六輪演出,讓全國的博物館同行了解到這個戲。演員李貞子說:“最難忘的是在太和門前排練的那晚,明月高懸,大家在金水橋畔排練,台詞回蕩在空曠的廣場上,像是歷史的問答。想到從前,故宮前輩也是在這裡將古物整裝運出的,那一晚,時間好像流回到民國,我們也仿佛真正遇見了這些文物的守護者,與他們靈魂相交。”演員李璐說:“熱愛故宮不再是一句口號,這裡和你的生命發生了聯結,雖然能量不同,但我們願意繼承老先生們骨子裡那種擔當,看護故宮文物,我們與有榮焉。”

(責編:溫璐、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