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漢字的網絡化生存,不必焦慮

2017年12月15日08:4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漢字的網絡化生存,不必焦慮

  時值歲尾年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總結時間。近年來,許多機構常常會在年尾進行年度漢字的評選,借此來回望這一年的全民焦點,以文字來為這一年的種種做注腳。

  與以往類似,今年的候選名單中依然有不少網絡流行字,“懟”“尬”“贊”“強”“戲”等字都有濃厚的網絡色彩。在《新周刊》的評選中,“尬”字在尬、戲、新、油、租五個字中,得票率高達52%。有讀者感慨:“要是‘尬’字勝出,那真是太尷尬了。”

  其實年度漢字網絡色彩如此濃厚並不奇怪,這種總結本身就是網絡時代的產物。開放、迅捷的互聯網讓人們彼此影響,讓一個字、一個詞能夠迅速在全網流行開來,才有了年度詞匯或漢字這種說法。這種傳播速度快到你稍有幾天不關注,可能就會聽不懂身邊人說的是什麼。比如去年火爆一時的“藍瘦香菇”“皮皮蝦,我們走”……這些字全認識,但很多人,尤其是與網絡略有距離的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在說這種莫名其妙的話。

  網絡讓文字越來越隨意、粗粝、娛樂化。今年以來比較流行的“撕”“懟”“尬”這些漢字都在網絡上獲得新生,有些以前被視為粗口的詞匯,在網絡上也可以暢行無阻,無論男女老幼張口就來,往往令許多“保守”的人瞠目結舌。編劇過士行就曾被這樣的年輕人震驚過,沒有想到一些連自己這種很糙的老男人都說不出口的詞,身邊的年輕女孩張口就來。

  這些簡單、直接、粗暴的文字在網絡世界的新生,正是當下網絡文化的一大特征。披著網絡的外衣,似乎以往人與人之間的客氣、禮貌都可以被忽略了,動不動就開“撕”,一言不合就互“懟”,時不時就陷入“尬”聊,朋友圈裡也有了許多“點贊之交”。

  在網絡中文字已經失去了儀式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損失。要知道,漢字的優美與詩意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因此獲得更長久的生命。

  不過,文字既然是時代的記錄者,就無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烙印,專家學者們也不必著急地向網絡詞匯舉起“狼牙棒”。這些簡單粗暴的文字記錄下的其實是當下人們焦躁不安的心態。快速發展的社會,讓我們無法再像《詩經》的年代,“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其實,文字也如同植物,有的只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迅速發芽生長,又飛快焦黃枯萎,許多網絡新詞爆發式地流行一時,又很快湮滅在網絡的海洋中﹔有的則如大樹,長得雖慢,但一年一年地向下扎根,壽命可長達千載,比如一些古漢語至今仍存在於某些地域人們的生活中。語言的自潔功能也比我們想象的要強,深厚的傳統文化必然能夠漫過這些語言的浮萍,滋養當代人的心靈。

(責編:溫璐、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