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保護脫困境 互聯網助力“老”手藝“新”傳承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傳統的風箏文化印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中,如今卻面臨失傳的危機。
“我做了一輩子風箏,從未想過有一天這門手藝會傳不出去了。”綽號“鷹王”的王赤峰是傳統“金氏風箏”的第四代傳人,其研究出的“無風放飛”盤鷹風箏在國外不僅被拍出高價,有時甚至一箏難求。
堪稱“國之精粹”的宮廷風箏近年來深受國際友人歡迎,中國國內市場卻並不熱情。王赤峰經常聽來他工作坊的客人說:“你這地方真不好找,要不是熟人介紹,根本不知道胡同裡還有個做風箏的。”
風箏制作技藝並不是中國唯一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人張忠強也感嘆,過去曾是過年時孩子最想要的兔兒爺,現如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整個北京還在堅持做兔兒爺的手藝人已不到20位。
隨著中國市場日益多樣化,曾經擺放在街頭的傳統工藝,日漸被一些潮流化的設計及審美取代。王赤峰卻覺得,“不是大家對風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感興趣了,而是沒有門路接觸,年輕人找不到我們了。”
另一方面,很多老手工藝人以匠人之心打造絕佳品質,卻不懂如何在這個時代講好傳統工藝的故事。業內赫赫有名的“熊氏琺琅”在大眾市場始終鮮為人知。“我不懂推廣,可以說就沒有那根筋。”“熊氏琺琅”第三代傳人熊鬆濤坦言,“你要讓我在這兒坐一天研究工藝、干活,我能踏下心來,讓我去做宣傳,真不會。”
而如今,互聯網人正試圖為中國這些瀕臨失傳的“老”手藝搭建起傳承的“新門路”。2018年初起,百度就開始為各地老手工藝人進行“觸網實驗”,5月8日又正式在上海啟動“百度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百度匠心中國行”行動,意在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產品,用商業營銷的思路推廣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百度搜索公司市場部總經理陳志峰介紹,百度通過互聯網手段,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流實現精准定向投放,將這些傳統手藝的工藝、產品介紹、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傳承等信息精准傳至目標消費者,並讓讀者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擴散,實現分享式的傳播效果。
數據顯示,一周之內,有關“金氏風箏”的內容就曾出現在周邊20萬人以上的百度App信息流中,獲得超過2000多個點擊。兔兒爺、琺琅文化的故事也同樣在一周內引發20萬以上網友關注。
據了解,此前百度還曾用AR(增強現實技術)復現中國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用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感知老手藝的精妙,並借助多種互聯網形式,幫助木板年畫文化實現上億級別的曝光。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90后”王小藝說:“其實大家對傳統手藝都有一種情懷,但是苦於這類信息太少,平時根本不知道這些老手藝人身藏何處。因此,通過互聯網技術,確實能讓傳統文化有機會更大化地貼近年輕人。”
“百度匠心中國行”行動未來還將陸續在西安、南京、武漢等中國數十個城市逐步落地,挖掘更多民間“非遺”項目,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賦能。(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