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來,全國有1.8萬人次參與了高校舉辦的390余期傳承人研培班

重返校園 尋找非遺新可能(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8年06月25日05: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優秀成果(上海高校專題)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開幕,“彩嵌牡丹花卉黑陶陶缸”“千裡江山圖緙絲跨界服飾”“侗王服飾情侶裝”等“非遺+時尚”的跨界設計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在精美的千裡江山挎包前,幾位觀眾感嘆:“這包真好看,設計絲毫不遜色於國際大牌,緙絲還是傳統非遺,真讓人開了眼界。”此次展出的涵蓋竹藝、木雕、漆器等的172套、586件展品,全都是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稱“研培計劃”)后,非遺傳承人的創意設計,這些成果顯示了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的鮮活生命力,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無限可能。

  針對傳承人具體問題設置課程,補上設計、審美等短板

  其實,僅在幾年前,文化修養、設計能力、市場意識、審美能力等缺乏,市場不理想、傳承發展乏力的問題,還極大地困擾著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從業者。怎麼辦?

  針對這些問題,2015年起,研培計劃啟動,以傳統工藝為重點,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到高校學習專業知識,研究傳統技藝,開展交流研討與實踐,為非遺保護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研培計劃的教學課程都是針對傳承人存在的具體問題而設計的。各參與高校均按照“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要求,系統設置研培課程。據不完全統計,各研培班平均設置221課時,其中課堂教學佔62%,交流實踐佔38%。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負責人介紹:“我們充分考慮傳承人的實際情況,因人、因事施教,堅持問題導向、作品導向,通過基礎培訓和案例教學,保証通俗易懂。幫助非遺傳承人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更好地將美帶入作品,帶進生活,產生更大價值。”

  今年全國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講述了貴州赤水竹農通過非遺赤水竹編脫貧致富的故事,一根成本隻有10元左右的竹料,經過巧妙的設計加工,便能身價百倍。編織一個工藝品,農民能從中獲得100元的收益。

  楊昌芹就是參與過研培計劃的學員,像她一樣的學員還有很多。理論知識、思維創意的短板讓傳承人手中的產品難以打動消費者,非遺的長遠發展受限,研培計劃無疑開闊了他們的藝術眼界,給傳統非遺插上了現代的翅膀。

  研培學員回鄉開展培訓、創立企業,帶動非遺保護傳承

  文化和旅游部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研培計劃的參與院校由最初的23所,發展到78所,舉辦培訓期數由34期發展到196期。2017年培訓學員8576人次,涵蓋了筆墨紙硯、紡染織繡、金屬鍛造、漆器髹飾、陶瓷燒制、傳統建筑營造、雕版印刷、竹編等33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年來,全國參與高校共計舉辦研培班390余期,培訓學員1.8萬人次,加上各地組織開展的延伸培訓,共計覆蓋傳承人5.6萬人次。

  江南大學研培學員莫元花回鄉后,面向全縣免費開展亂針繡技能培訓,開班20期培訓學員近2000人。在其帶領下,目前莫元花所在的江蘇揚州寶應縣魯垛鎮有刺繡企業及繡坊、繡庄30多家,從業者達3000多人。像她一樣,大量研培學員在培訓結束后成為了當地非遺傳承的領頭人,通過舉辦培訓班、設立協會組織、開展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創立企業等方式,帶動更多鄉鎮、村基層群眾參與非遺保護。“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不斷涌現。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章莉莉自2015年開始參與研培計劃,負責上海大學非遺研培教學的組織管理和課程設計,以及跨界創新課程的教學。“我們左手牽著非遺傳承人,右手牽著設計師、藝術家、學院師生、品牌和藝術機構,共同探討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多種方式。”章莉莉說,通過研培班跨界創新的教學模式,目前上海大學已經孵化出百余件具有當代風貌的非遺創新作品,“比如東陽竹編傳承人與荷蘭設計師合作的竹燈系列、梁平竹帘傳承人與工業設計師合作的竹帘藍牙音箱等。”

  研培學員也給學校帶來了積極影響。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回憶:“此前一位開展研培計劃的學校校長曾說,傳承人走進校園讓他們發現了一個富礦,遇到了挖掘和提取歷史文化元素的機遇,教師的研究、實踐也有了更堅實的根基和底氣。”

  將把傳統表演藝術納入實施重點,擴大研培覆蓋范圍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擴大實施范圍,覆蓋更多非遺門類,惠及更多傳承人群,推動非遺的當代實踐,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這標志著研培計劃進入穩步實施的新階段。”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研培計劃實施的根本目的在於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同時豐富參與院校的學術和科研積累,完善相關學科體系建設,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

  實施方案指出的工作任務是3年在全國范圍內遴選100所本科高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科研機構和相關單位,每年組織開展約200期研修、研習和培訓﹔年度參與研培人數約2萬人次。據了解,2018年全國共計112所院校參與實施研培計劃,其中,本科高校83所,職業院校26所,技工院校3所,全年預計將開展219期研培班。

  研培計劃實施3年來,重點多在傳統工藝方面,對傳統表演藝術類的研究培訓還相對較少,接下來,也將把傳統表演藝術納入實施重點,優先面向傳統戲劇,面向基層表演團體。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預計89所院校將開展傳統工藝類研培,31所院校將開展傳統表演藝術類研培,其中8所院校同時開展兩個方向的研培工作。同時,非遺司將牽頭開展口頭傳統、民俗等門類的研培試點,逐步擴大非遺各門類的研培工作覆蓋范圍。”

  研培計劃還將加大“研”的內容,要以“研”帶“培”,支持傳統工藝研培院校之間開展跨界交流、研究、合作,鼓勵舉辦跨專業的研習班﹔還將鼓勵院校建立研究基地、教學基地、實訓基地等,建立與社區的長期合作。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5日 12 版)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2.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