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210件(套)川籍文物亮相國博 揭開古蜀文明歷史面紗

2018年07月20日09:3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20日電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詩人李白曾在《蜀道難》中感嘆蜀道崎嶇、驚險,然而感嘆之余,李白“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描述在今天也受到了反駁。

19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覽於國博開幕。210件(套)古蜀歷史遺珍將於展廳與公眾見面,共同揭開古蜀與中原及周邊各國密切交流的歷史面紗,展示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古蜀文明。本次展覽是“古蜀華章”全球巡展的首站,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內交流系列展覽的開篇之作。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廳(李紅 攝)

本次展覽結構上共分為五大部分、三小部分,包括序章“自然造物”、尾章“水潤天府”以及古蜀“伴月三星”“金沙光芒”“馬家風尚”三個歷史時期。其中,三星堆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大體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十二橋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大體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青羊宮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三個時期,大體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戰國時代至漢代早期。

與以往相比,本次古蜀文明展最大的亮點就是第一次將“馬家風尚:青羊宮文化時期”作為古蜀第三階段的代表重點展示出來。1980年,該遺址發現於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該墓規模宏大,雖多次被盜,但置於槨室底部腰坑內的珍貴文物躲過數劫。腰坑內出土銅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組,少數兩件成組,是非常罕見的組合現象。同時,從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來看,足可彰顯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礡的王者之氣,墓主應是一代蜀王。

此外,在巡展次數較多的三星堆、金沙遺址展示上,以往蜀文化展著重從審美角度展示出土的青銅頭像、人像器物。而本次展覽則從陳述角度大膽地吸納了一些學術界新研究成果,從語義方面解讀文物。例如從發型、發飾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的青銅人頭像、金面具等,力圖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變遷解讀這些展品的深層歷史信息。又如在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兩個時期整體陳述上採取對稱表述,引導觀眾以平行視角看古蜀文明的時代變遷。

“邵之飤鼎”銘青銅鼎(李紅 攝)

本次展覽在語義上,將文物從“族群、權力、信仰、禮儀、交流”方面進行全新解讀。青羊宮時期的“邵之飤鼎”銘青銅鼎是四川博物院藏的帶蓋鼎。青銅鼎附耳、蹄足,蓋頂伏有三隻臥牛,帶有典型楚風。銅鼎蓋上聚焦的楚文化風格,可能正反映了開明王朝望族來源於荊楚地區的歷史淵源。

十二橋時期金面具 (李紅 攝)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是金沙遺址發現的十二橋時期青銅頭像代表,與三星堆金面具菱形眼廓不同,這件面具眼廓呈橢圓形,暗示著權力中心族群的變化。

“這是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參展單位最多的一次古蜀文明精品展”,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介紹說,本次展覽是九家文博單位強強聯合,210件(套)展品中包含132件(套)一級品,四川各博物院幾乎將院藏與古蜀文明有關的所有展品都傾囊而出。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黃一表示,本次展品數量上大於以往國博60%的展覽,總體上以成都平原為中心,時間上貫穿古蜀文明的始終。

據悉,本次“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在國博的展期為兩個月,九月下旬遷至廣東博物館展覽,后期將會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展出。(文/李紅)

(責編:鄒菁、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