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的神韻(文明之聲)

——關於上海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鄭時齡

2018年09月19日04: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圓明園路街區。

  改造后的外灘源。

  老上海街區。

  核心閱讀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做好建筑文化遺產的相關保護和利用工作,始終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事實証明,由文物管理、規劃管理和房屋修繕管理等政府部門與科研、教學和設計單位的全面配合與協作機制行之有效。

  一方面需要總結歷史教訓,努力保護尚存的建筑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保護的模式、機制,研究保護技術及工藝。堅持使用與保護相結合,在使用中保護。

   

  上海的歷史建筑具有十分獨特的一面,特殊的政治、經濟條件使建筑融匯成一種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文化,不僅有傳統的中國古典建筑,又受西方建筑的影響,尤以近代建筑為代表。中外建筑師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建筑,成為上海最有特點的歷史文化遺產,愈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歷史建筑愈是密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做好相關保護和利用工作,一直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大規模的快速發展階段之后,上海開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自1986年上海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上海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經歷了起始階段、實驗性保護階段以及當前的深化保護三個階段,初步探索出適合上海歷史建筑特點和現實的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和方法。

  多方配合協作,讓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事半功倍

  如今走在上海街頭,隨處可見優秀歷史建筑名單的標識,上海市政府分5批正式公布的1058處建筑遺產,正享受著堪稱最嚴格的保護。

  1989年,上海提出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的概念﹔1991年,上海市政府頒發《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對上海歷史建筑的保護起到重要的規范與指導作用。將優秀近代建筑按照其歷史、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劃分為3個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建筑保護單位。2002年7月,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保護立法的范圍由單個建筑及建筑群擴展至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建筑的范圍由近代建筑擴大為建成3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由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法規。2003年11月,上海原中心城11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和234個保護街坊進行整合、認定和補充,確定了中心城總用地為26.96平方公裡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

  200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的通知》,指出要按照“全面規劃、整體保護、積極利用、依法嚴管”的原則,實行最嚴格、最科學的保護制度。

  2006年編制完成的《上海市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區風貌保護道路規劃》,劃定了歷史文化風貌區內144條風貌保護道路,對其中64條道路進行整體規劃保護,道路紅線永不拓寬,街道兩側的建筑風格、尺度均保持歷史原貌,行道樹等道路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保護。

  保護並未止步。2015年,開始聚焦風貌區外具備較高保護價值、但未納入法定風貌保護對象、亟須搶救性保護的歷史街坊,劃定了119個風貌保護街坊。2017年,又對全市50年以上的建筑進行統計和甄別。

  目前上海已有文物保護點3435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4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02處。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約3075棟)。此外,有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22處。在郊區有新場鎮等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及上海歷史文化名鎮鬆江城廂鎮等10個風貌特色鎮。

  為建立最嚴格的保護制度,上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由市發改委、市財政、市建委等十幾個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為保護工作在管理、資金、政策等方面統籌協調、共同保障。同時也在2004年成立了由規劃、建筑、文物、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等領域共20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負責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的認定、調整和撤銷等有關事項,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咨詢意見。事實証明,由文物管理、規劃管理和房屋修繕管理等政府部門與科研、教學和設計單位的全面配合與協作機制是有效的,而政府管理部門、學術界、設計和開發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相協調的保護修繕模式可以事半功倍。

  根據建筑的類型和質量,堅持使用與保護相結合,在使用中保護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變”與“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代名詞,簡單地以“新”以“變”為目標,大量拆除成片的歷史建筑被認為是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我們今天能夠保護的只是剩下的那1/3的歷史建筑,即使用最嚴格的保護制度,也依然無法再回到過去。

  經過多年探索,社會各界對如何保護建筑遺產已形成一些共識,那就是承認歷史的變遷,根據建筑的類型和質量,堅持使用與保護相結合,在使用中保護。

  上海的步行街是最好的風景。雁蕩路步行街、吳江路步行街和南京東路步行街是國內最早的步行街案例,帶動了許多城市的步行街建設。有100多年歷史的南京東路在1997年實行周末步行街的基礎上,於1998—1999年將長為1052米的南京東路商業街建設為步行街。修繕保護了沿街歷史建筑。外灘原英國領事館及圓明園路地區(俗稱“外灘源”)從2003年至2013年進行了整體改造保護,恢復有100多年歷史的建筑原貌,同時嚴格控制新建建筑。建於20世紀初的一幢住宅(現名“榮氏老宅”)由租用該建筑的意大利企業基金會用了6年時間按照原樣和原有材料進行修復。建於1913—1916年的原上海總商會大樓,曾經作為工廠使用,加層時將原有屋頂也拆除,用了4年時間復原。原華俄道勝銀行(1900—1902)在1993年改作上海外匯交易中心時經過修繕,2015—2016再度修繕,恢復原始面貌。

  此外,上海對城市的歷史風貌道路和風貌保護街巷也進行了保護和更新,劃定了156條風貌保護道路,另外有241條風貌保護街巷。我們自2007年起對全長1170米的武康路進行了保護整治規劃,於2008年編制了《武康路風貌保護道路保護規劃》,並在2009年實施完成,2011年武康路被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街”稱號。在此基礎上,徐匯區在2011—2012年對全區總長39.3公裡的42條風貌道路制定規劃控制原則,覆蓋了77個街坊,涉及4051棟建筑,其中保護建筑332棟,保留歷史建筑1790棟。目前有若干條道路和街區正在進行保護更新的城市設計和建造。

  由於文化傳統、管理機制、建筑法規、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差異,以及歷史形成的現狀,上海的建筑遺產保護有著特殊的體制和技術問題。一方面需要總結歷史教訓,努力保護尚存的建筑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保護的模式、機制,研究保護技術及工藝。由於特殊歷史時期的原因,歷史建筑受到各種因素造成的破壞,許多建筑的功能轉變后也帶來一些破壞,諸如原有的洋行和辦公建筑一旦變成住宅,極其擁擠。而且任意的加建和改造,破壞了原有建筑的造型,以拙劣的設計取代歷史形式的現象也常常出現。

  在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對於住宅建筑的保護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那些獨立式的宅邸,由於原有的建筑質量相對較好,目前已經有比較完備的保護修繕和管理模式,比較好處理。而一些裡弄住宅建筑質量差、生活設施缺失以及高密度的居住狀態,它們的保護就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上海的裡弄住宅恰恰在歷史建筑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基本上是成片的建筑群,以往是舊區改造的拆除對象。目前,上海石庫門裡弄保護對象已擴大至約260處保護街坊,350個保護地塊。裡弄住宅的保護模式大致可以歸納為:拆除重建保留或復建立面,轉換為商業功能,可以舉出的成功案例有2001年建成的新天地模式﹔2013年按照原貌重建基本保留居住功能的建業裡模式,保留原有建筑並改善居住功能的靜安別墅模式等。新天地模式對於歷史街區的保護、探索新的開發利用模式起了一個示范作用,然而也引起了關於歷史建筑,尤其是裡弄建筑的保護利用模式的廣泛關注。

  歷史上的上海一直處於快速的變化和更新之中,英國人蓋姆韋爾1916年在《中國門戶:上海景象》 一書中就曾經這樣描述上海:“整個城市一直處於持續的變化中,日復一日,老的建筑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現代的建筑,人們不由擔心,許多古老的地標將很快消失。”這個描述幾乎全部適用於近100年來上海的狀況。現在,上海依然處於不斷的變化與更新中,隻不過,同過去不同,這些變化與更新正在通過保護、活化、利用過去的建筑遺產來實現。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9日 22 版)
(責編:岳弘彬、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