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記者手記丨七夕訪“大馮”

記者 黃維
2018年09月21日08:2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提起馮驥才先生,朋友們都喜歡稱呼他為“大馮”,他也以此作為自己的微信名。中國文聯主席、作協主席鐵凝曾真摯地說,這不僅因為他身材高大,更因為他視野遼闊,對國家、對社會、對文化,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時至今日,我仍記得與“大馮”初相識的情景——那是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在文藝界委員的駐地、華潤賓館的一樓大廳,午后和暖的陽光透過闊大的落地窗傾洒下來,我就這樣靜靜聆聽這位民間文化保護的深情守望者,娓娓道來他獨特的非遺故事與濃郁的文化情懷,目光明澈堅定,採訪完他在我的筆記本上認真寫下幾個字:“時時想到我們的文化正在消失。”

12年后,今年七夕節,我們坐上高鐵動車,第一次走進天津大學的馮驥才文化藝術研究院,拜訪這位文化大家。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化藝術研究院外景

出租車在院樓前停下來,映入我們眼帘的是一座綠意盎然的現代建筑,幾何形狀的架構,現代感十足,整個院牆爬滿了爬山虎,走進院內,則是另一番景致:花木掩映,一灣池水,碧波蕩漾,錦鯉悠游,讓人不覺心曠神怡﹔一座明代木結構門楣靜靜地在另一側佇立,木質斗拱飛檐,歷史的古朴,現代的時尚,田園的清新在這裡完美交融,整個院落好似一個精神綠地。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化藝術研究院內景

我們來到二樓會客室,房間布置得極為雅致,桌椅古色古香,靠牆整齊地碼放著幾百本藏書,像是一間書房,又像是一個小型博物館,滿眼都是石雕、木刻以及各式各樣的藏品,牆上挂著兩位友人的書法作品:一幅是馮驥才生日時畫家韓美林寫的篆書“進退有度”﹔另一幅是作家莫言寫的打油詩“大馮如巨樹,做人真性情,交友熱心腸……”

韓美林書法《進退有度》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透過進門的黑色屏風,傳來馮驥才清朗洪亮的說話聲。

還是那個“大馮”,一如12年前般親切溫和。穿著一件草綠色短袖上衣,頭發有些花白,交談中神採飛揚。

簡單握手寒暄后,我們進入採訪正題。

作家莫言寫的打油詩

談及上世紀80年代,他特別用了“純粹”“真誠”兩個詞來形容。1977年12月,他的第一本作品《義和拳》發布,而后接連創作了《神鞭》《三寸金蓮》等小說,在他眼中,“那是一個空前又獨特的文學時代,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

他忘不了第一次領稿費時的激動與欣喜,“在郵局取3300元的’巨款’被工作人員側目”﹔忘不了當年地震時朋友們的仗義相助,大家五元十元地往他兜裡塞錢﹔忘不了讀者朋友與他真誠傾心的交流,“每天用臉盆裝讀者雪花般的來信”。

還是那個“大馮”,一如12年前般堅守文脈。

這些年,他跑遍了全國,邊指導志願者進行田野普查,邊進行民間文化搶救。面對眾多面臨困境甚至消失危境的文化遺產,他說自己就像醫生一樣,在搶救一個個生命。

隨著年紀增大,近幾年馮驥才下田野的時間少了,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他的工作量仍然很大,“非遺家底盤清了,我又負責傳統村落保護的評定,面對的是200多萬個村落,要進行全面調查,從中挑出好的村落,你說這是多大的一個工作量?我還負責中國口頭文學的出版,這些年整理下來的口頭文學有十幾億字都要出版,我做學術委員會主任,都是大工程。”

馮驥才青年時代臨摹的《清明上河圖》

還是那個“大馮”,一如12年前般醉心文學。

今年76歲的他,一天中有五六個小時用來創作。“早晨起來寫作3小時,午飯后打個盹,下午來院裡會客、處理日常事務,回到家6點,洗把臉喝杯水,睡到7點鐘左右﹔起來休息一下吃飯,飯后看會兒新聞聯播,聽會音樂,把案頭需要做的事情,需要思辨的問題,需要寫的文章,都在這個時間進行,一直到夜裡12點多。”

專訪中,還有個有趣的細節。我們說起他去年寫的文章《母親百歲記》,羨慕他在72歲本命年時還有母親為他親手扎紅腰帶,他立馬掏出手機,給我們翻看母親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太太笑容慈祥,雖已過百歲,卻十分優雅。母子間會常發微信,分享好玩的圖片、有趣的文章。

馮驥才帶記者參觀大樹書畫館

採訪完,馮先生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大樹書畫館,裡面有他各個時期創作的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等領域的作品。邊參觀邊告訴我們,他剛剛完成新書《漩渦裡》,今年冬天還將創作一部新長篇,至於題材嘛,他笑笑說先保密,在寫累了的時候就畫畫,當作休息了。

一個半小時的採訪,文化理想、家國情懷、先覺、先倡、先行,這些詞匯在採訪中不斷出現,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馮驥才與記者合影

採訪結束,他向我們笑著揮揮手,“歡迎你們有空再來,我要帶上洗好的水果,趕去陪母親過周末了。”

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中不由充滿了崇敬。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