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電影:在探索中奏響時代主旋律

2018年10月18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探索中奏響時代主旋律

改革開放40年,市場經濟就像隻“看不見的手”,默默地改變著中國社會生活的面貌,使文化藝術的形態和內涵變得復雜多樣。中國電影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這一發展進程,也因此成為改革開放中動人的一部分。

回顧中國電影這一路的藝術軌跡,其美學流變與文化變遷之脈絡清晰可辨。從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到如今的中國電影新力量,從露天地裡看電影到在3D巨幕、立體聲環繞的電影院觀影,從膠片電影到數字拍攝再到如今的VR技術介入,中國電影人從個體心靈的感傷抒情中“蘇醒”,在對影像造型美的尋覓中進行電影語言現代化的探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受嚴峻考驗,在體制機制改革的進程下奮力前行,更在多元文化並存交融、科技進步的背景中,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實現了產業的成熟發展。站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對中國電影再回首、再審視,梳理那些變革的來龍去脈,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或可為今后中國電影業的市場發展與文化創新指明方向。

從荒蕪中復蘇

40年來,中國電影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層面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電影業逐漸從六七十年代“八億人民八部戲”的荒蕪寂靜中復蘇,創作思維突破了以往的諸多思想桎梏,主體創新意識越來越強。

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的是第四代導演的作品:《城南舊事》以串珠式的獨特結構,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的三段故事,如多棱鏡般從不同角度折射時代歷史風貌﹔《小街》大膽採取多結局的開放形式,讓觀眾在思考和討論中追憶逝去的青春歲月,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友愛、理解﹔與以往戰爭題材影片大不相同,《小花》通過具有視覺形象的典型動作,來描繪人物的心理活動,試圖以情感人……這些電影打破了戲劇式結構,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從凡人小事中開掘社會和人生的深刻哲理,在展現現實生活的同時映照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

之后,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第五代導演懷著創新激情走上電影創作舞台的中央,奉獻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標志著第五代導演崛起的裡程碑之作《黃土地》以靜默無聲的鏡頭語言和大色塊造型,營造出深沉內向的感情基調和醇美厚重的美學意象﹔亞洲首部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影片《紅高粱》色彩濃烈,風格豪放,贊頌中國老百姓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還有《孩子王》《菊豆》等,這些作品不僅在鏡頭語言、畫面處理上進行大膽地藝術實驗,還以強烈的主體意識去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探究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

在變革中堅守

第二個階段是世紀之交的轉型階段。尤其是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電影業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巨大變革。電影業開始探索以市場經濟規律為指導的企業化運作方式,在發行環節上引入競爭機制,推進國有制片業股份制改革。與此同時,中國社會也步入了轉型的重要時期,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思想文化的多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日益豐富起來。面對初興的電視業和風靡內地的港台影視劇的激烈競爭,中國電影業感受到了成長的陣痛,市場萎縮,觀眾銳減,票房不佳。在低迷之中,《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等以風趣幽默自成一派的喜劇電影在市場上打開了局面,找到了一條類型探索之路。與此同時,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源開始參與到電影的制作過程中來,增強了商業電影的市場競爭力,為新世紀商業大片的繁榮發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中國電影並未停下藝術探索的腳步。在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成長起來、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帶來各種變動的第六代導演以異於前輩的電影觀念和表現內容出現在影壇。他們的作品關注社會現實,敘述瑣碎的日常,表現普通人的內心情感和生活狀態,別有一種人情味和真實感。

在市場中探索

第三個階段是新世紀以來。2000年,《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2001年國務院第50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一系列政府舉措為中國電影業深化改革、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電影業逐漸從20世紀末的低潮中走了出來,開啟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變化最突出的表現是票房,全國電影總票房2000年還不到10億元,2017年已直逼600億元,十幾年間漲了數十倍。中國電影制片、發行、放映領域的准入門檻逐步降低,電影投資主體愈發多元,產業化水平日益提高,創作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類型生產和藝術探索也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信息時代來臨,互聯網技術與思維介入電影業,帶來了電影媒介融合、理念變革和人才跨界的新可能,逐漸形成了“互聯網+電影”的大產業格局。在此過程中,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一面堅守藝術質量和美學品位,一面轉換思路以適應市場競爭,中國電影新力量集群式涌現,攜著風格各異的作品搶灘大銀幕,逐漸成長為市場主力,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中美、中韓等國際合作不斷增多,中國電影產業呈現出一派海納百川、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商業化、大制作的《英雄》初露崢嶸,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電影業開始朝著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工業化的方向發展開去。隨后,《瘋狂的石頭》《失戀33天》等中小成本類型電影次第涌現,以小博大。《戰狼2》《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主流大片將愛國情懷與軍事動作類型相嫁接,尋求主流價值表達與商業元素的最大通約性。凡此種種,使中國電影呈現出類型化趨勢和多元化格局,在與美國大片的較量中逐步由被動變主動,由劣勢變優勢。

經過中國電影人多年的實踐,中國已發展成為電影大國。總結經驗,有三點十分重要:第一是必須解決觀念問題。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觀念革新的過程。藝術氣息濃郁的作品市場成績差,商業氣質顯著的影片藝術質量不高,這成了長期困擾電影工作者的問題。40年來,中國電影通過摸索,建立商業文化背景下的電影工業美學觀念,逐漸找到了藝術與商業的契合點。第二是必須多元化發展,包括創作主體、投資主體、類型、風格、題材等。文明富足的社會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文化生活的豐富多樣。文藝生產應該致力於消除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國產電影唯有讓多樣題材百花齊放,各種類型遍地開花,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差異化的藝術、美學需求。第三是將改革成果上升到法律層面是非常必要的。2017年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將電影產業納入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當中,使中國電影迎來“法治時代”。

改革開放40年,我們“接著講”,繼續走,就會迎來一個更新更美的新時代!

(作者:陳旭光,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鄒菁、吳亞雄)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