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韓少功最新長篇《修改過程》面世 回憶77級大學生活

2019年01月16日09:3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遠離熱鬧,留一張安靜的書桌

  韓少功在鄉下院子裡閱讀。

  本報記者 路艷霞

  著名作家韓少功最新長篇小說《修改過程》新近面世,但韓少功沒有選擇在大腕兒雲集的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露面。他一直刻意地與沸沸揚揚、熙熙攘攘這些熱鬧場景保持著距離。避開了熱鬧,他卻獲得了創新性的突破。

  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身為“尋根文學”代表性作家、創作過《馬橋詞典》《暗示》《日夜書》等重要作品的韓少功,依然對自己不斷提醒、不斷告誡,讓人感佩。

  創新

  部分人物有A、B兩種命運

  韓少功作為77級大學生,在新作中寫的是自己的大學生活,卻又不全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和他以往的創作一樣,他從未重復自己。

  在《修改過程》中,韓少功將視野放在了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書中用主人公肖鵬創作的一篇小說,牽扯出東麓山腳下恢復高考入學的第一批大學學子,人稱77級。肖鵬將自己“77級”同學的生平經歷改編為網絡小說而引起同學不滿﹔隨后小說用移步換景的筆法,逐一引出陸一塵等眾多人物群像以及肖鵬自己的際遇,他們意氣風發,求學若渴,他們的命運與社會發展緊密關聯,而他們更是當年推動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進入各行各業,開創了各不相同的人生。

  韓少功說,他寫人物一般都有原型。回憶與想象的比例,可能是三七開,也可能是四六開。哪怕是寫到一個極不重要的配角,也會在腦子裡搜一下,找一找最接近這個角色的故人。《修改過程》面世后,他身邊的親友,通常都能從中讀出某些細節的實際來處。小說裡賣刊物、查電報、十年再約會等細節,他的老同學讀后都會心一笑。

  不過,韓少功提及,書中主要人物是他對同代人印象的重組拼合,與他那個班沒什麼關系,不過是南京的嘴北京的臉山西的鼻子,被捏成了一些車馬炮。讓他開心的是,很多與大學無緣的讀者,說他們也在小說中看到了熟悉的形象。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未完全完成的作品,要達到最終完成還需要讀者一起參與。”韓少功表示,書中會出現刻意穿幫的痕跡,作者坦誠交代某一細節不是真實的,還會跟讀者商量這樣寫好不好,意在邀請讀者一起來拿主意。特別有意思的是,部分章節出現了A、B章兩種選擇,代表人物的命運會出現A、B兩種可能性,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自我思考。而這種顛覆性的寫法將帶給讀者新穎的閱讀體驗,也是韓少功在文學創作上的創新性嘗試。

  提醒

  寫同代人生活經驗防止自戀

  早在20多年前,韓少功就開始創作這部作品,但隻寫了8萬字就停滯不前,那8萬字就此沉睡了多年。真正喚醒那些文字,重新開始寫作是在2017年年底,“加上修改,我前前后后花費了近一年時間。”韓少功說,此前他記下的零散筆記,還有不斷的琢磨則持續了多年。

  即便是寫自己的生活經驗,韓少功也不斷告訴自己,“這本書貼近自己同代人的生活經驗,寫作時得防止自戀,力求准確,力求厚度和典型性。”不僅如此,整個結構的四梁八柱,哪裡埋伏筆,哪裡留空白,哪裡上高潮,他也會費心思。

  韓少功對寫作的深刻理解,滲透在了這部作品中。“我個人的經驗是,太熟悉和太不熟悉的都不好寫。最好寫的,是那種半生半熟、半近半遠的東西。”他認為,這樣才既有經驗的依托,又有想象的空間。“這就像攝影時的近景和遠景都可能失焦,中景最合適——對於我這種蹩腳攝影人而言,至少是這樣。”在韓少功看來,文學不是新聞,長篇小說不是快餐,因此作者常常需要一個沉澱和消化的過程,與描寫對象保持一點時間距離,讓素材多飛一會兒。

  “我以前的8萬字之所以廢了,就是當時太貼近現場,自己沉迷在一大堆素材裡,覺得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舍不得割掉。”韓少功說,二十多年過去,時間給記憶做了一次自動過濾,最刻骨銘心的一些人和事,才會慢慢浮現出來,最重要的一些脈絡,才會逐漸變得清晰。這個過程,可能也是作者把素材看得更加通透、更少一些偏見、更多一些視角的過程。

  韓少功說,自己以前寫鄉村生活較多,這一次寫青年、寫都市、寫上世紀八十年代,於是多了些輕快和熱鬧的調子。“這樣的題材不宜用慢板和獨奏,因此有人說它像輕搖滾——八十年代眾聲喧嘩,熱氣騰騰,轟轟烈烈,可能就有這股鬧勁兒。”但他說,熱鬧過頭也不行,過頭了可能就成了嘻哈神曲,不是他的口味了。“我個人偏好一種悲喜劇的風格,總覺得一味地喜或一味地悲,都涉嫌某種簡單化,容易把讀者的認知走向帶偏。”

  讓韓少功心裡踏實的是,之前花城出版社主編告訴他,出版社一位女審讀員審到有些段落時哭了。他想,“這就對了,可見控制還算有成效,在一些地方穩住了,有了反差,能讓讀者有機會靜下來,感受到生活的復雜性。”

  反思

  退休后盡量不去泡文壇圈子

  每年的春末夏初,韓少功會從海南飛往長沙,來到湖南汨羅八溪峒,開始他的鄉村生活。到了秋末冬初,他會帶著自己的創作和思考,飛回海南,重新回到城市生活。

  韓少功說,總是泡在機關、飯店以及文人圈裡,你說的幾個段子我也知道,我讀的幾本書你也讀過,這種交流還有多少效率和質量可言?相反,圈子外的農民、生意人、基層干部,倒可以讓你知道更多新鮮事。

  他總是想著一位前輩作家的忠告:“面向文學,背對文壇。”他說,作家張煒也經常引一個外國作家的話:每次從人多的地方回來,就覺得自己大不如前。在韓少功看來,作家之間,也許需要一定的直接交流,但活得太熱鬧,成天扎堆兒、抱團、趕場子,肯定不是好事。他說,有些場子不就是微笑、握手、合影、碰杯,外加幾個段子八卦嗎?中國人口這麼多,紅塵萬丈,煙火氣騰騰,對文壇和作者心態很容易造成侵擾。

  韓少功內心有自己的堅守,覺得寫作者最好有防火牆,有信息屏蔽手段,給自己留一張安靜的書桌。“自從退休,不再有團隊性的工作,我就盡量減少文化界的聯絡交際,必要時才蹭一蹭老伴兒的微信。”他說,“尋根文學”到現在已三十多年了,這期間從本土到全球,有多少文學、文化、精神、社會的難題層出不窮。“這些大事都想不過來,哪有閑工夫去拉拉扯扯?”

  關於未來的創作,韓少功自嘲,老家伙肯定精力和機敏度不如以前,當然還可能寫一點,所謂收官,所謂撿漏兒。65歲的他坦言,“不敢奢望寫出什麼逆生長的奇跡,但至少不要太失水准,掉到六十分以下,這是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路艷霞)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