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雲南金平龍脖河礦冶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李佳霖
2019年02月25日08:57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2月11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龍脖河礦冶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取得的最新收獲:經過近兩個月的考古發掘,探明該遺址3個冶煉點的范圍以及早期文化層的堆積情況﹔對已經暴露的煉爐遺跡進行了清理,獲取了遺跡所包含的各項信息﹔通過無人機航拍建立了空間坐標系統。

龍脖河礦冶遺址位於雲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猛橋鄉卡房村,是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發現並登記在冊的文物點,是目前雲南省內發現的規模較大的早期冶煉遺址群之一,被認定為春秋時期的古礦冶遺址,對於滇東南和我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礦冶技術、文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遺址范圍內找到10個冶煉點、1個古礦洞點、1個銅器出土點,確定了其以銅礦開採、冶煉為主體的功能,探尋到冶煉點的空間布局規律,並對已經發現的早期冶煉點的周邊環境、保存情況、文化面貌、年代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對其反映的生產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018年12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大學合作再次對該遺址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對於遺址范圍內的1、2、3號冶煉點進行了重點勘探,並對已經暴露的煉爐遺跡進行了清理。

據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萬楊介紹,考古人員根據1、2、3號冶煉點保存狀況的差異,採取了不同的考古勘探方法:對於1、2號冶煉點,考古人員採用普通勘探為主、探溝法驗証的方式進行﹔3號冶煉點因遭到嚴重破壞,普通勘探無法開展,所以直接採用探溝法進行。考古勘探結果顯示,1號冶煉點地面早期遺物散落范圍約5000平方米,堆積分布范圍約3000平方米。早期文化堆積僅有一層,為黃黑色黏土,土質疏鬆,包含少量紅燒土、炭屑、陶片和煉渣。因該點曾是石家寨老村子所在地,早期文化堆積破壞嚴重,某些區域甚至直接裸露在地表或形成次生堆積。2號冶煉點地面早期遺物散落范圍約1800平方米,堆積分布范圍約1000平方米。該點發現的早期文化堆積也隻有一層,分布呈不連續狀,且大多裸露於地表,不排除次生堆積的存在。

3號冶煉點地面早期遺物散落范圍約4000平方米,堆積分布范圍約3000平方米。發掘勘探表明,該點的堆積最厚且遺跡豐富,遺憾的是此區域存在大量的人工建筑,破壞嚴重,沒有建筑覆蓋、保存較好的區域僅100多平方米。位於該點的1號探溝中觀察到的早期文化堆積可分為3層:一層為黑灰色沙土,顆粒較細,土質疏鬆,為裸露於地表的早期文化層﹔二層為黃褐色泥沙土,顆粒細小,土質疏鬆,較純淨﹔三層為灰黑色沙質黏土,土質較密,包含有少量炭屑、紅燒土塊和陶片。

在3號冶煉點,考古人員還發掘清理了5座煉爐。萬楊介紹,5座煉爐均被破壞,完整度不到1/2,考古人員判斷其為碗式爐的可能性較大。從殘存的爐體上可以看到燒結的爐壁,但沒有觀察到鼓風口等其他結構。煉爐內堆積均包含有煉渣、炭屑、紅燒土和陶片等。“在對煉爐進行清理獲取相關信息的同時,還科學採集了測年樣本和煉渣樣本,目前已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萬楊說。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1、2、3號冶煉點所在區域建立了一個永久基點,並對這3個點所屬區域進行了航拍測繪,獲取了其完備的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建立起空間坐標系統。同時,考古人員還採用區域系統調查的方法對龍脖河礦冶遺址內的龍達礦段和西礦帶約5平方公裡的范圍進行了拉網式搜索,基本上排除了該區域還有相關遺存分布的可能。

萬楊表示,考古發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1、2、3號冶煉點早期文化層堆積的縱向結構,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煉爐數據和信息,而對龍達礦段和西礦帶的調查,進一步明確了龍脖河礦冶遺址的邊緣。“通過這次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對該遺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解決相關問題的同時,也為以后的發掘以及其他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萬楊說。(李佳霖)

(責編:李慧博、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