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北京發行集團:打造閱讀新業態 把書“賣”到心坎上

人民網 湯詩瑤 韋衍行
2019年03月03日14:26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草長鶯飛陽春日,又是一年兩會時。每到這時,北京發行集團越發忙碌——他們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供駐地售書服務已經有逾四十年的歷史。今年亦不例外,在精心組織下,北京發行集團將駐地的售書服務點打造成代表委員休息時能“充電”的“文化驛站”,以滿足代表委員們的閱讀需求。

幾年前,談及出版發行與實體書店,聽到的總是一片哀鴻聲,擔心實體書店逐漸消失﹔現如今,說到北京發行集團的下屬書店,聽到的卻是一路高歌,看到的是生機盎然。王府井書店裡的“圖書館”、中國書店(雁翅樓店)的燈火通明、北京圖書大廈的智能售書機器人“北新寶寶”……北京發行集團下屬的書店各施奇招,為營造“書香京城”添磚加瓦。

“實體書店承擔著傳播文化主陣地的作用。”北京發行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龍曉雯心中最為關注的是實體書店的發展。如今,人們閱讀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於實體書店尤其是老字號書店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是實體書店能夠回暖復蘇、順利實現轉型升級的大前提。這是幫助傳統產業重生和升級的大好契機,實體書店要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北京發行集團總經理龍曉雯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韋衍行攝)

以書為魂 打造復合式文化體驗綜合體

有人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實體書店作為一個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所營造的閱讀空間和文化氛圍,以及精彩紛呈的讀書活動,對於引領全民閱讀良好風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創新和轉型升級。據統計,2018年我國閱讀人口增長近3000萬,增長幅度達19%。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之一,書店的定位在應時而變,“個性+品質”、“體驗+互動”逐漸成為發展新趨勢。

書店不再是單純的閱讀場所,更是一個文化體驗綜合體。2018年7月,北京市出台《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實體書店的建設、布局提出了具體目標。北京發行集團建立的“圖書+”生態體系,延伸了實體書店的功能,讓其在跨界融合中煥發新活力。

位於王府井書店六層的王府井圖書館

“我要把這本書借回家去看。”在王府井書店六層的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分館,一位小學生拿著《我們的中國:寫給孩子的中國地理》一邊翻看,一邊告訴媽媽。2018年7月,王府井新華書店和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合作。讀者隻需要憑借閱証,在規定范圍內自主挑選喜歡的圖書,挑選到的書可以由圖書館當場採購收入館藏,讀者隨后就可以免費把新書借回家。這種“點單式”的創新服務,將圖書館新書採購權交給讀者,讓其充分感受既可借書,又可購書的一站式服務。閱讀從大眾化到定制化,服務從“圖書館、書店端菜”到“讀者點單”,讓越來越多的受眾品嘗到閱讀的樂趣,文化的香甜。

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過這樣一句話“中關村圖書大廈明明是書店,卻成了我心中最好的圖書館。那些為書痴狂的青蔥歲月,是它陪伴了我。”在高校雲集的海澱區,這個閱讀港灣啟蒙了無數學子。在“書店+沙龍”、“書店+講座”、“書店+教育”的融合模式下,“第三課堂”、“悅讀館”休閑專區等創新服務令讀者點贊。中關村圖書大廈總經理年小雷說,如何為讀者需求服務,一直是他們經營的重點,“我們一直在加強與讀者的情感聯系,為讀者帶來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

從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通宵開放營業到王府井書店改造升級,從國內首款語音交互智能售書機器人“北新寶寶”的投放到24小時智慧無人書店走進社區……在受到網絡閱讀沖擊的當下,北京發行集團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拓展業務,將功夫下在實體書店融合發展上,守護了人民精神家園,擦亮了北京文化名片。

化“靜”為“動” 重煥古籍善本時代風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中國書店將所積累的豐富的古籍善本重新刊印、付梓。並通過各式活動,讓古籍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再度煥發活力。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中國書店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發掘、搶救、保存珍貴的古籍文獻,六十余載寒來暑往,幾代中國書店人為了搜求、發掘我國歷朝各代珍貴古籍文獻,足跡踏遍海內外——元孤本《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明刊本《四書》,清內府拓本《敬勝齋法帖》等一批珍貴古籍在中國書店員工的努力之下,結束海外漂泊,回到故土。

明抄本《文苑英華》修復前后的對比照

古籍修復是中國書店特有的手藝,修復一本古籍,需要40多道工序,擬定修復方案、配紙、補破、遛口、噴水、搗平、填墨、折頁、再次裁切……近七十年來,被尊為“古書醫生”的中國書店古書修復技藝傳承人憑借著巧奪天工的修復技藝,讓數十萬部珍本古籍再展光澤。

“真正修補好一本書,所有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 汪師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傳承人,在中國書店修復古籍30余年,從祖輩起就從事古籍修復工作。他說,尊重紙張、書籍的特點進行修復很重要,以舊還舊,跟古建筑修復是一個道理。

在這些歷經滄桑的文化典籍背后,修復師用他們的工匠精神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尋書忘歲月,人莫笑蹉跎。但滿鄴侯架,寧辭辛苦多。”正如著名學者鄧拓先生賦詩,中國書店在我國古籍搶救、保護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是中國歷代典籍文獻重獲新生的卓越歷程。

正在工作的古籍修復師

再現年畫拓印、學習古法造紙、繪制團扇……當古籍和非遺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在書店時,讓人感到新鮮和好奇,不少年輕人紛紛“路轉粉”。2019年2月,前門東大街的中國書店舉辦非遺活態體驗“書店裡過京味年”活動,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傳統技藝。店長拿出《百花詩箋譜》,將其精美畫作向公眾展示,並鼓勵大家親手繪制到團扇的扇面上。嚴女士已經是店裡的老熟客了,她說:“以前就覺得這種書對咱老百姓來說沒啥用處。不參與還真不知道古書還是很接地氣的嘛!”一筆一劃、一點一滴,蘊藏在古籍裡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出了芬芳又絢爛的花。

“作為北京老字號書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還有更多的資源等待我們深挖。”中國書店總經理張曉東說。今年,北京發行集團計劃對始建於1920年的“船樓”進行搶救性修復,恢復其歷史原貌,打造特色古籍書店,使之成為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場所。

位於虎坊橋的“船樓”

為讀者服務 將好書送到百姓家

“我們離圖書大廈遠,不能常去看書學習。真是沒想到,路這麼遠,你們還特意把書送過來”。2018年5月,家住延慶區千家店鎮的李師傅收到從北京圖書大廈送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后,他驚喜又激動地向工作人員致謝。

作為新時代經典傳習的主陣地,北京發行集團所屬北京市新華書店一直承擔著中央有關文件、文獻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的發行任務。為滿足社會各界的學習需要,第一時間將黨建讀物送入讀者手中,他們的運輸車總是深夜等候在印刷廠門口,將一本本帶有“溫度”的圖書上架。“車輪上的發行人”身影穿梭全市,書店裡“黨員之家”交流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在那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文以載道,讀書育人。“請幫我選一些經典好書捎給孩子們。”退休教授張佐友反復交代中關村圖書大廈的店員。這是他第五次參與“帶本書,給家鄉的孩子”公益活動,在他看來“捐贈知識”意義非凡。北京發行集團作為該活動發起方之一,已連續舉辦6年。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台,組織閱讀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為貧困地區孩子們送上十多萬冊愛心圖書,還援建了多個圖書館改善他們的閱讀環境。

作為帶有紅色基因的國有文化企業,北京發行集團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他們積極配合“一區一書城”北京15分鐘便民文化生活服務圈的建設。“校園書苑”的設立、老字號書店改造升級閱讀空間、社區閱讀文化體驗中心成立……京城的閱讀坐標日漸增多,好書走進千萬人家。

社會效益的熱烈反響離不開其經濟效益的有力支撐。下屬大型書店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列,新型商超書店、社區書店、交通樞紐店、24小時無人值守店多點開花,遍布京城的集群化圖書發行網點布局體系逐步完善。作為國內發行業的風向標,由最初的出版物批發零售業務轉型升級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多元經營,並依托雲計算、大數據,打造了O2O多元服務文化生態圈“北新雲網”,同時搭建多位一體的全國出版物集散平台,形成了跨行業、跨媒體、跨地區發展的產業格局,走出了一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贏之路。

連續多年打造北京書市、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活動品牌,並開展“十月文學月”、“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等全民閱讀活動,每年組織上千場文化活動,年接待中外讀者超過1000萬人次……為講好中國故事,他們用實際行動承擔社會責任,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發行集團將以此為重點開展系列活動,精選優秀出版物弘揚主弦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19年對於我們來說,是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們將加快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現實體書店功能的提升、業態的升級、產業的融合、供應鏈的重構。”龍曉雯說。

(責編:曹昆、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