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滿族刺繡傳承人孫艷玲:讓“指尖芭蕾”站上世界舞台

2019年03月05日09:31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初春的廣東深圳已是繁花似錦,記者走進位於南山區西麗街道的留仙文化園,在這座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文創園區內尋訪一座特殊的博物館——中國滿繡博物館。

建起這座博物館的正是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孫艷玲。如果從她6歲跟隨姥姥學習靺鞨繡算起,這已經是她從事這行的第35個年頭了。靺鞨繡作為滿族刺繡的重要組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被譽為“指尖芭蕾”的刺繡技藝重煥青春,也讓孫艷玲從一名刺繡技藝的傳承人,發展成為1372名繡娘團隊的帶頭人。

一針一線讓古老技藝活起來

“姥姥做了一輩子刺繡,手藝非常好,左鄰右舍都願意找她做活兒。”孫艷玲回憶道,兒時的她從幫忙穿針遞線開始,逐漸掌握了靺鞨繡傳統繡法。

靺鞨繡所用的原料是東北特產柞蠶絲,與細膩柔美的桑蠶絲相比,柞蠶絲的纖維更粗,呈現的繡品能夠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隨著刺繡技藝的日漸成熟,孫艷玲巧妙地利用了柞蠶絲的特性,改良出“三角針”的針法:經多層疊加、絲絲並股、分層摻色,形成交錯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層。她還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以東北冰雪景觀為主題創作出一批具有高度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刺繡作品,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大獎。

讓滿族刺繡走得更遠

孫艷玲告訴記者,在十幾年前,她的刺繡作品銷路很窄,帶的徒弟也因沒有出路而轉行謀生。2008年對她而言是個轉折年,在政府的推動下,孫艷玲帶領團隊參加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第一次讓滿族刺繡走出了小作坊,接受了市場的考驗。

2010年,跟隨上海世博會的腳步,孫艷玲帶領滿族刺繡登上更廣闊的舞台。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孫艷玲在黑龍江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刺繡培訓,培訓人員包括下崗失業群體、農村剩余勞動力及殘疾人,每人每月收入平均能達到3000元。“事業的蒸蒸日上讓越來越多的繡娘過上好日子,這讓我感到欣慰,也更加充滿干勁兒。”她說。

2016年11月,國務院提出黑龍江與廣東建立對口合作機制,國家政策為兩省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平台。借著這股東風,不惑之年的孫艷玲開啟了二度創業,她在深圳組建了刺繡設計和產品銷售團隊,與牡丹江的生產基地強強聯合。廣東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氛圍深深觸動著孫艷玲,讓她通過梳理兩地優勢,尋找互補領域。“依托深圳的技術人才資源,讓滿族刺繡走向世界”是孫艷玲心中美好的願景。

近年來,在孫艷玲的帶領下,滿族刺繡開始逐漸由本土邁向國際,通過展覽展示的方式先后進入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市場。

與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本土特色

孫艷玲的家鄉牡丹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鏡泊湖、雪鄉等知名景區每年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靺鞨繡這項古老的技藝,孫艷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區和鏡泊湖景區建立了兩座靺鞨繡博物館。幾年來,博物館的展品從幾百件增加到數萬件,小小的博物館成了傳播當地歷史文化的“大講堂”。

去年,孫艷玲在深圳成立了滿族刺繡研究所,把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打造非遺手工藝品牌。為研發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她不斷尋求突破,帶領團隊設計出荔枝造型的胸針,迎接一年一度的深圳南山荔枝節……

在成為滿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之后,去年孫艷玲還當上了全國人大代表,讓她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同時也堅定了她對非遺傳承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在牡丹江,她與7所院校達成合作關系,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展望未來,孫艷玲表示,搭載著深圳這趟開放包容的列車,讓她更加堅信滿族刺繡將會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