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新文學史料》創刊40年 162期雜志的大型“回憶錄”

2019年03月21日08:5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有些破爛的后樓,《新文學史料》雜志編輯部一待40年,那裡盛滿了一代代人的溫暖回憶。3月20日,《新文學史料》創刊四十年紀念會舉行。胡風女兒回憶初見這家雜志社的情景時說,編輯部的樣子實在不怎麼樣,樓下是住家,還有煤爐,位於四層的編輯部連讓她坐下喝茶的地方都沒有。但正是這個破破爛爛的地方,已出版了162期雜志,留下一批重要文學史料。

《新文學史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辦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題寫。1978年創刊至今,已然成為“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大型“回憶錄”、一座豐富的史料庫。40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名家樓適夷、韋君宜、牛漢等高瞻遠矚,創辦了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來文學史料為宗旨的刊物,呼吁老作家撰寫回憶錄,呼吁文學工作者挖掘、考証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復文學記憶、重新溝通久已湮沒的“五四”新文學光榮傳統,為特定時期的中國文學走出幽閉、褊狹、僵硬之困局,走向豐饒、開放、鮮活的新境界,作出貢獻。紀念會上,《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深情地說,“前輩留下的氣息、氛圍、氣場罩著我們。”她說,牛漢先生曾說過,“《史料》要真正站在歷史的高度也是很難。但絕不能回避,更不能歪曲。” “《史料》應該反映文學史全貌,應包括各流派的作家作品,以供大家研究……”

史料大家朱正回憶,他接到創刊號后立即讀了一個通宵,判斷道:“這份刊物是必將傳世的。”其后的幾代辦刊人始終不放棄文化責任,於滾滾紅塵、商業大潮中保持國家級學術期刊的學術品質,受到作家、學者及讀者高度贊揚,被海內外學界視作探究歷史、省悟歷史、回味歷史的一份新鮮可讀、饒有趣味的名刊。

據介紹,創刊40年以來,《新文學史料》刊發了眾多知名作家的回憶錄、自傳、日記、書信,如茅盾的《我走過的道路》、丁玲的《魍魎世界》、胡風回憶錄、日記、書信及《魯迅同斯諾談話整理稿》、“文聯舊檔案”、“馮雪峰外調材料”等一大批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也刊登文學研究工作者撰寫的作家小傳、評傳及偏重資料性的專題研究、訪問、調查、考証、年譜等,如“路翎專輯”、《文壇師友錄》《張愛玲文壇交往錄》《口述歷史不可盡信》《民國時期文人出國回國日期考》等重要史料,既有親歷者個人回憶,又有研究者多方考証的“史家拍案”。

《新文學史料》擁有眾多忠實讀者,很多人從創刊號一直訂閱到現在。著名作家孫犁是《新文學史料》的忠實讀者,他在世時曾寫專文夸贊,稱《新文學史料》是他保留的唯一一份刊物,經常用牛皮紙包著放在床頭,從不外借。來自安徽的許華斌和許馨父女兩代人從創刊號開始訂閱、珍藏《新文學史料》。許華斌在雙目近乎失明的情況下,靠聽力語音幫助女兒完成了史料百期的文獻分類,許馨女士的母親則幫助校對。2003年,許馨女士自編、自費出版了一部《新文學史料百期索引》。

老舍女兒舒濟也回憶道,最開始的《新文學史料》是裝在大信封裡,一封封從收發室寄出去。她更驚喜地發現,雜志第一期就登載了有關她父親老舍的紀念文章。此后雜志刊登了許多有關她父親的書信、佚文、回憶文章,“這是我做父親研究工作必備的參考資料。”(路艷霞)

(責編:李慧博、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