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歷史的清唱》反思都市文明

2019年03月28日08:0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我不是北京人。”版畫家周吉榮操著略帶貴州口音的普通話說道,北京對他來說是異鄉,而這種心理距離感,也讓他始終以審視、反思的視角觀察、記錄著北京的城市變遷,反思時代的變化和都市文明帶來的焦慮。

北京留給周吉榮的第一印象,是1983年進京趕考時,中央美術學院王府井校區舊址的溫暖和安靜。“那時外地來考學的人並不多,同學們就在學校的安排下,在美術史教室的地板上打地鋪。”周吉榮記得,青年學子所獲得的溫暖照料讓他對北京心生好感。

1987年,周吉榮迎來畢業創作。在他畢業創作“北京”系列以及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城市-驚蟄”系列作品中,琉璃廠、大柵欄等許多著名的胡同片區都曾作為原型走入畫面。“但我沒有刻意去記它們的名字,更不是要在作品中描摹胡同的樣貌,而是要表現胡同所負載的都城文化的延續狀態,表現它們身為復雜的社會空間所透露出的時代氣息。”畫中老北京人的生存環境,猶如一種孤獨甚至神秘的夢境,帶著悠遠的憂郁氣質,而在這種安謐的靜態下,又潛伏著社會轉型時期新舊文化沖突的深深焦慮。

“大拆大建”曾經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城市建設主題,但是1997年周吉榮前往西班牙訪學期間卻發現,馬德裡的大街小巷都有不同時代的歷史遺存。“我成長的時代正好是傳統文化斷裂的時期,我成長的腳步不斷前行,然而無法獲得傳統的整體精神並傳承下來。這是一種成長中的痛苦,我需要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到城市人生存的方位,這樣,我前行的腳步才會有意義。”他接連創作了“消逝的記憶”“最后的紀念”等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胡同人家的門、老城的建筑被從周邊環境中抽離出來,充滿歷史感的形象變得尤其生動和強烈。

有時候,周吉榮也會選取著名地標建筑直接創作,但他利用自己獨有的創作技法,將時間性賦予在靜態的作品中。近三年來,一系列名為“景觀”的作品中,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筑如鳥巢、鼓樓、乾清宮、永定門等都在畫面中成為極具視覺震撼的絕對主體。畫面上的每一座建筑都由許多張照片疊加而成,而這些照片都是對同一座建筑在180度或360度范圍內不同角度拍攝形成的。“單張的真實最后形成多張重疊后的虛像,而有時,虛像才更加真實。”眼下,周吉榮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他的個展《歷史的清唱》。30多年來,他和他眼中的北京、畫中的北京,彼此尋找著方向、共同適應著變化,創作的百余幅作品,正仿佛他和北京之間的一曲清唱,淡遠悠長。(李洋)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