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世界讀書日:讓這些名家告訴你,如何做到“開卷有益”

2019年04月23日08:1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十二歲時第一次閱讀的魯迅小說中有關希望的話語,在將近六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存活於我的身體之中。”而魯迅一生閱讀過4233種書籍。

或許,你也想通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擁有更有趣的靈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面對如白駒過隙的閑暇時光、面對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在讀書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從心、茫茫然不得其法。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文藝星青年精選八位名家的讀書心得,希望通過他們的讀書方法,能讓每一位讀者都實現“開卷有益”。讓閱讀把生活中的寂寞,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郭俊鋒攝(影像中國)《人民日報》(2019年02月12日01版)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

陶淵明的讀書技巧是“不求甚解”,要注意的是,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可不是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讀書不要拘泥於章句之中,因小失大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讀書法都被看做是不認真、囫圇吞棗。其實,當現代人面對海量的書籍和有限的閱讀時間時,大體都可以“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如果對所讀之書,本本都“熟讀精思”,且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那個必要。

作為一種讀書方法,“不求甚解”的得其益者並不少見。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載,“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學,結果“不求甚解”的諸葛亮在學問和成就上,都超過了“務於精熟”的三人。當然,對名著經典或者專業書籍,該精讀的還得精讀,該熟記的還得熟記。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隨讀隨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於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試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於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

——老舍

老舍先生在讀書的時候,曾遇到“隨看隨忘”的問題,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

后來,為了“矯正”這個問題,他採用了上述的方法。做讀書筆記,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而閱讀更多相關作品,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一本書的價值,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

龍 巍攝(人民視覺)《人民日報》(2016年02月15日04版)

“讀書要持之以恆,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人是一天天長大的。”

“讀書要天天讀,正如吃飯一樣,要吸收各方面的營養,才能強壯起來。千萬不要偏食,專吃一種食物,是成長不好的。讀書會使你聰明,使你開闊眼界,了解人生。”

——曹禺

著名劇作家曹禺在中青年話劇作者讀書會上,曾談到自己的讀書方法。並希望我們國家的青年作家要了解我國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遺產,多讀一些我國古代優秀的作家藝術家的作品

他回想道,年輕讀書時最受影響的是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其中的人物個性都那麼豐富、深刻、復雜,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真實地反映了生活,揭示了人生的復雜性。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