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譜寫“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

2019年04月26日09:02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考古人員在埃及孟圖神廟開展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蒙古國昂茨遺址發掘的圓形石圍赫列克蘇爾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5年多來,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中國與埃及、斯裡蘭卡、蒙古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攜手,進行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嘗試,為促進“民相親,心相通”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隨著中非合作論壇機制與“一帶一路”倡議逐步落實,近年來,中非文化交流合作關系日益密切。其中,中埃文物領域交流合作成果不斷涌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赴埃及考古發掘與研究項目”的積極推進下,中埃聯合考古隊於2018年11月29日正式成立,隨即開展了對盧克索孟圖神廟的考古研究工作。

孟圖神廟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阿蒙霍特普三世在盧克索卡爾納克神廟區北部,為孟圖神修建的一座體積較小的方形神廟。經后世法老不斷修繕,至公元前3世紀,孟圖神廟已經發展為擁有斯芬克斯大道、正門、圍牆、方尖碑、聖湖的封閉神廟區。據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介紹,由於神廟為石質建筑,石構件具有可再利用的特性,因此神廟的始建年代和改建歷史非常復雜。探究神廟最早的建造年代,還原其與周圍建筑的關系,是中國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重點。

該項目第一個季度的工作圍繞清理與記錄展開。工作期間,中埃兩國考古隊員舉行了多次工作會議,確定了一套適合孟圖神廟的考古發掘方式和記錄體系。經過2個月的工作,神廟區內荒草叢生的環境得到徹底清理,70年未經清理的區域再次顯露在考古工作者面前,一些保存在地表的遺跡遺物清晰可見,為進一步制定工作計劃提供了詳細的參考信息。“雙方考古隊員還利用全站儀和三維建模技術,對其完成了測繪和記錄工作。”賈笑冰說。

蒙古國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與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在地域上相毗鄰,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赴蒙古國進行合作考古研究意見的函》等的有關內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5年至2018年與蒙古國游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展了為期14年的考古合作項目。

2018年,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巴彥洪戈爾省嘎魯特蘇木昂茨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4座赫列克蘇爾、1座石板墓、1座特布希文化墓葬、2座匈奴石圈墓,為了解該地區青銅時代晚期至早期鐵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對發掘標本進行測試分析,有助於深入研究蒙古高原不同族群的遷徙融合、考古學文化的傳承演變、馬的馴化及傳播等學術問題。發掘期間,聯合考古隊還派出分隊對發掘地點所在的拜德拉格河上游支流查干圖魯特河進行了考古調查。據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宋國棟介紹,調查工作以昂茨遺址為中心,調查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共發現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匈奴、突厥、蒙元、清代的各類遺跡723處。此外,還發現了大量青銅時代至清代的岩畫圖案及字符。“考古隊員還通過測量、記錄、攝影等一系列記錄手段,建立了遺跡信息數據庫,基本掌握了查干圖魯特河流域內古代文化遺存的分布概況及分布規律,為今后當地考古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資料信息基礎。”宋國棟介紹。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沿海諸港出發,經過東南亞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構建了一個國際性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網絡。斯裡蘭卡位於南亞次大陸南端,在古代海上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2018年,上海博物館與斯裡蘭卡中央文化基金會聯合考古隊,對斯裡蘭卡的阿萊皮蒂遺址、凱茨堡遺址進行了發掘,還對其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賈夫納及周邊進行了全面調查。據中方領隊、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介紹,阿萊皮蒂遺址發掘面積共92.4平方米,出土陶瓷器總計650多片,來自中國的瓷片超過600片,其年代在11世紀后半期至12世紀初期,是中國的北宋后期。這些瓷器主要產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廣東及福建地區,目前可辨識的器物以廣州西村、潮州窯為大宗,器形有碗、盤、盆等。除發掘之外,考古人員還對賈夫納地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共計調查遺址點20余個,對各個遺址點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在部分遺址點發現了來自中國的元代樞府瓷、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等。“在考古工作中,中斯雙方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合作,中方考古隊員以誠待人,共享技術和資料,贏得了斯裡蘭卡學者的尊重。通過聯合考古,中斯雙方隊員結下了深厚友誼,雙方十分期待未來繼續開展合作研究。”陳杰說。

在柬埔寨北部暹粒省400多平方公裡的熱帶叢林中,藏著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古跡。吳哥古跡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二期)茶膠寺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開始實施,並於2018年竣工。

茶膠寺是吳哥遺址中最雄偉且具有典型特征的廟山建筑之一,代表了公元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吳哥廟山建筑發展的高峰。在修復茶膠寺時,中國文物修復團隊發現須彌台頂端的廟山五塔面臨險情,為確保文物與游客安全,對其進行了排險加固。吳哥古跡建筑大多由石塊建造而成,由於年代久遠,損毀或者丟失的石構件非常多。依照“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修復原則,修復人員根據史料找到了吳哥古跡建造時的採石區域,發現了和文物本身材質相同的石頭,並且在修復過程中將新增配的石材比例嚴格控制在15%以內,讓文物在被修復之后,最大限度地恢復原初的狀態,真實地展示歷史原貌。

此外,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沙特國家考古中心組成的中沙聯合考古隊,對紅海之濱的港口遺址——賽林港遺址進行了調查發掘。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殘片,是紅海地區港口遺址考古中首次發現的中國外銷瓷﹔中孟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揭露出寺廟建筑、佛塔、道路等大量遺跡,出土大量陶器,厘清遺址歷史沿革,受到孟加拉國舉國上下廣泛關注。這些考古發掘、文物保護項目的開展,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譜寫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新篇章。(李佳霖)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