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同的記憶中汲取力量(文明互鑒 美美與共)

楊  迅

2019年05月20日09: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乘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東風,在這個萬物並秀的5月,人們渴望和各國文物來一次面對面的親密接觸。

  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現場,人頭攢動。來自49個國家的451件文物匯聚一堂。姿態各異的印度神像、精美奪目的緬甸豎琴、制作考究的亞美尼亞彩陶盤,收獲了陣陣贊嘆。承載著歷史滄桑的文物具有何種魅力,引發人們如此的關注和熱情?

  文物之美,在於歷史的厚重底蘊,如同沉澱如梭歲月的記憶之書。追溯歷史,可見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人民克服高山大海的阻隔,開辟出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積澱了生產生活的實踐,推動了工藝技法的交流,也使人與人的心貼得更近。此次精品文物展中展出的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復制品)及拓片,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所立,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証。

  文物之美,在於內涵的豐富多彩,好似折射交流互鑒的萬花筒。在歷史的漫漫長卷中,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和香料之路,助推陶瓷、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在文物展中亮相的新加坡琺琅彩蓋盅訂制自中國景德鎮,來自亞美尼亞和伊朗的來通杯形象不同但形制相近,不僅勾勒出亞洲各國在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方面的共通之處,也見証了亞洲文明地緣相近、民心相通的交流互鑒軌跡。

  文物之美,在於民族的記憶延續,宛如承載萬象光輝的民族基因寶庫。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巍巍華夏,泱泱九州。距今3000年的青銅何尊在精品文物展中格外引人注目。何尊器內底部有122字的銘文,其中一句“宅茲中國”,是已發現的“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文物記錄著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也鐫刻著尋根問祖的特殊情懷。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任時光如何變遷,身為華夏子孫的我們通過對文物民族基因的解碼,也能激發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對中華文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處世之道的認同與贊賞。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人們能從各國文物中尋找到更多共鳴。帶著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精神繼續上路,璀璨輝煌的亞洲文明,必將為世界文明續寫濃墨重彩的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0日 05 版)
(責編:李慧博、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