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藏區支教十五年創作自傳體小說《雪蓮花》 

2019年06月13日08:05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藏區支教十五年鑄就《雪蓮花》

  ▲江覺遲與藏區孩子們的合影

  人民文學出版社12日出版了藏區支教扶貧小說《雪蓮花》。該書是作者江覺遲以自己在川藏高原歷時十五年的支教、幫扶生活為藍本創作的自傳體小說。

  《雪蓮花》主人公梅朵從內地來到藏區支教、幫扶,而作者江覺遲也是在2005年就帶上個人全部積蓄,隻身來到橫斷山脈的川藏高原支教、幫扶,創辦了草原孤兒學校,給草原孤兒、貧困孩子、失學兒童提供基本的照料和教育。

  小說素材

  15年間寫下52本日記

  “我在草原上工作了前后15年,經歷了很多事情,有繁雜的事情,也有溫暖的事情。”江覺遲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本《雪蓮花》來自她的52本日記,“我以前也沒想過出《雪蓮花》。也許是自己在家的時候老看日記,經常會看到我和孩子們的故事,還有幫扶的那些故事,我就特別想寫一本書,所以才有了《雪蓮花》。”

  江覺遲坦言,在草原上做幫扶工作困難比在內地大很多,而小說《雪蓮花》中有許多情節都是從真實的經歷中得來的。“書中第36章,梅朵和齊麥鄉長去參加扶貧摸底,騎馬經過一個山溝的經歷,那是我的一個真實經歷。當時我們和鄉裡的幾個領導下去扶貧,主要做摸底工作。沿途要經過一個山溝,山溝本來有一座用一塊長木板搭成的簡易木橋。但不知為什麼等我們到達時,木橋沒有了。沒辦法,隻能借助騎馬的力量飛奔過去。如果是一個人,馬背負的重力就會小一些,當然可以順利地通過。但我的騎馬技術並不好,要是在飛奔的過程中我控制不住馬匹,那就會直接掉進深溝裡去。所以我選擇和另一位體重較輕的人共同騎馬,我們一起跨越。但馬背負的重力還是太大,當時我們差點就掉進深溝裡去了。”

  作者心路

  寫《雪蓮花》時像在看電影

  《雪蓮花》的封底寫著這樣一句話:“愛,就是把你變成被愛的人中的一個,有他們的氣息,和他們過一樣的生活,如此才能融入他們,並讓他們接受你的愛。”江覺遲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句話也是來自她和一位幫扶的學生的真實故事:“五娃子是我幫扶的一個孩子,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身心有一些缺陷。有一次,五娃子和一個大孩子產生爭執。大孩子當時就把五娃子推進泥水當中,正好被我看到。為了不讓五娃子受到更大刺激,我自己也跳進泥水中,把孩子們的這場爭執,變成我和孩子們的一場游戲——玩泥巴的游戲。很快我也是滿身泥水,小小的五娃子自然是相信了,也就當成了游戲,和我們玩起來了。這樣,一件本來很傷害孩子的事,變成了一場有意思的游戲,過去了。”

  走訪貧困家庭,碰到的困難雖然很多,但也會遇到很多溫暖感人的事。江覺遲講到自己和牧民彩吉的故事。“我們在草原走訪時,遇到過一位嗓音很好的婦女。我們很想聽她唱歌。但是她很害羞,不願在我們面前放聲歌唱。不管我們怎麼請求,她都是金口難開。有一次,她家遇到了困難,小說中寫的是她家的牛難產,我們正好趕上了,就幫助了她。出於感激,她要送我們酥油。我們當然不會接受她的禮物。在我們離開時,她竟然主動為我們唱了一首歌。當時我們都非常感動。在《雪蓮花》中寫這個故事時,我的腦海中同步就會出現當時她唱歌的樣子。”

  這樣的故事還有許許多多,在江覺遲看來,自己寫《雪蓮花》的時候,像在看電影:“我每寫一個故事,我的腦海中都有畫面,我是按照回憶和畫面在記錄我的生活。”

  最大感受

  見証川藏草原15年巨變

  談及15年的支教扶貧生活,江覺遲最大的感受是“親眼見証了草原十五年的變化”。“尤其是從2015年‘脫貧攻堅’開始,完全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比如交通,過去沒路的地方,現在都通了路,並且基本都實現了‘村村通’。路一通,農牧產品就都走出了大山,產生了價值,農民們的生活因此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江覺遲還談到了教育,“因為政府的扶貧政策實施到位而得到穩固,比如易地搬遷,讓很多遠牧點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學,草原的失學率也因此逐步降低了。”

  “國家電網也已經架設到草原上了,大概明年左右我們草原上可以覆蓋網絡。可以說,草原上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江覺遲說道。(張知依/文 劉江華/統籌)

(責編:劉婧婷、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