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花木蘭》《嘎達梅林》……遼寧芭蕾舞團——

足尖上跳出中國節拍(解碼·文化市場新觀察)

本報記者  辛  陽  胡婧怡

2019年06月19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芭蕾舞劇《花木蘭》劇照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芭蕾舞這個舶來品如何在國內贏得市場?遼寧芭蕾舞團選擇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創排新劇,讓觀眾得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觀賞芭蕾藝術。

  如今,遼芭的這些原創芭蕾舞劇不僅培養了越來越多能看懂、會欣賞的國內觀眾,還走出國門,贏得了國外觀眾的喝彩。

  

  藍綢子上映出水波紋的光,8名女戰士眼含熱淚、面帶微笑地一躍而下……6月的俄羅斯,遼寧芭蕾舞團的舞劇《八女投江》演出現場,觀眾席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喝彩聲,而這已經是《八女投江》第二次走進俄羅斯。

  在國內,遼芭同樣叫好又叫座,2018年全年演出130余場,截至目前,舞劇《花木蘭》共演出56場,觀看人次超6萬。世界經典劇目的動人演繹,加之原創舞劇跳出的中國節拍,讓芭蕾舞這個舶來品逐漸從小眾視線進入了大眾視野。

  市場是靠一場場精彩演出拼出來的

  “2017年,我第一次因中國的芭蕾舞而感動流淚。2019年,我又一次被這段故事和這個舞團打動,演出太棒了。”一位俄羅斯觀眾看完《八女投江》后感嘆道。

  芭蕾舞作為起源於歐洲的藝術,當地市場相當成熟,從小受《天鵝湖》等經典熏陶的觀眾,對作品的挑剔可想而知。“國外市場,隻認劇目不認人。”遼芭的團長曲滋嬌回憶說,當年俄羅斯演出商來談合作,聽到《八女投江》就直搖頭,他們隻要另一部原創作品《末代皇帝》,因后者有電影背景,對國外市場來說更熟悉。

  “口說無憑,我請他一定到劇場來看一看《八女投江》。結果,看了上半場,他說‘藝術不分國界,我被感動了’﹔看完下半場,他就決定要接下《八女投江》。”說起這段故事,曲滋嬌滿是自豪,“我們在俄羅斯演一場《八女投江》,比演一場《天鵝湖》更有意義。”

  對中國觀眾來說,芭蕾舞是舶來品,理解起來總有些隔閡。“5年前,我們在台上跳,就能看見台下觀眾有嗑瓜子的有睡覺的……”說起從前,舞蹈演員於川雅無奈地笑了。

  如今,隨著原創的中國芭蕾舞劇進入市場,中國觀眾得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觀賞芭蕾藝術,也更能與舞劇中的人物共情。“市場是靠好的藝術作品拼出來的。”曲滋嬌認為,近幾年,嚴肅藝術逐漸佔領主要舞台,國內的文化消費市場整體趨好,不但能看懂的觀眾越來越多,一些觀眾的反饋也被吸納進作品的創作中。“演《八女投江》的時候,有觀眾跑來跟我們討論劇中戰士換崗的時候要不要行軍禮這樣的細節,這說明觀眾不但看進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很仔細。”

  藝術作品要用真情實感打動人

  無論是芭蕾舞還是芭蕾舞市場,中國還處在從小眾到大眾的培養過程中,中國故事、東方精神如何與西方藝術形式相融合?

  遼芭從1980年成立時起,就堅持引進世界經典與中國原創兩條腿走路,一邊排演了《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世界著名芭蕾舞劇,一邊創作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嘎達梅林》《末代皇帝》等中國風格的芭蕾舞劇。

  在西方,芭蕾舞台是屬於王子、公主、武士、美人的世界,充滿了唯美與浪漫。但《八女投江》講述的是東北抗聯的8位女戰士在轉移途中,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沖鋒陷陣,彈盡援絕也寧死不屈,毅然投進烏斯渾河壯烈犧牲的感人故事。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藝術作品不能靠說教,要用情感打動人。”在曲滋嬌看來,《八女投江》中的紅色精神值得頌揚,但難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怎麼結合起來。最終他們選擇從女戰士的情感入手,讓她們的成長經歷、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屈不撓英勇投江形成對比,給觀眾帶來沖擊。

  在遼芭的原創舞劇中,總會出現新的中國元素,《八女投江》中的東北秧歌,《花木蘭》中的弓……這些元素的融入對編導、音樂制作、服裝設計、舞美、燈光都提出了挑戰。

  “搞原創太難了,但這個過程是痛並快樂著。”曲滋嬌感慨,《八女投江》創編歷時4年,《花木蘭》用了3年,其間推翻,重排,再推翻,再重排,正式演出之后還在反復打磨。

  院團的生命力在於藝術作品的生產創作,選擇一個耳熟能詳、觀眾認知度高的民族故事,用芭蕾的藝術形式重新塑造和演繹,打造成獨一無二的芭蕾精品,多年的創作經驗讓遼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原創劇目生產思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創作脫離於市場。

  曲滋嬌回憶,團隊每次到國外,會抓住一切機會做市場調研:“我到美國交流時就去問中國駐美文化參贊、經紀人、劇團藝術總監,如果用芭蕾舞講一個中國故事,他們期待看什麼,對方幾乎都說是花木蘭。”以銷定產,去年7月,《花木蘭》在國內首登舞台,反響熱烈,今年8月還將以完全商業運作的模式進入美國、加拿大等國進行演出。

  用芭蕾舞講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一場《花木蘭》開始前,沈陽中華劇場內近千名小學生合誦《木蘭辭》。謝幕時,場內回響著“花木蘭!花木蘭!花木蘭!”的喊聲,觀眾雖然平均年齡僅10歲左右,但幾乎每個人都看懂了這場舞劇。

  “誰說中國人看不懂芭蕾舞?關鍵在於看什麼內容。”曲滋嬌近年來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芭蕾舞的語言傳遞中國精神。《花木蘭》以《木蘭辭》為文學基礎,故事中替父從軍的“孝”與為國守邊的“忠” 是對中國傳統家國情懷的體現,木蘭的自強不屈與回歸田園生活又契合了當代人的精神追求。

  曲滋嬌經常坐在席間與觀眾一起看舞劇,觀察他們對芭蕾舞這種西方的藝術形式演繹的中國故事有什麼反響,她說:“好的作品不應該隻有圈內人才看得懂,獲獎之后就刀槍入庫,它在群眾中也應該有生命力。”

  遼芭的演出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他們每年都會在全國舉辦70余場進校園活動,還有各種公益演出。今年3月,遼芭駐場連演20場《花木蘭》惠民演出,逾千人的沈陽中華劇場場場爆滿。這些形式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觸芭蕾、了解芭蕾、愛上芭蕾。同時,遼芭的國內外演出,會通過找當地經紀代理人的方式,克服對當地市場的“水土不服”,提高經濟效益,為自身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幾乎每一部原創舞劇我都很喜歡,因為這是中國人的故事,故事中的角色能走入我的內心,表演中情感的表達也更豐富。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觀眾。”於川雅說,過去她飾演過很多經典芭蕾舞劇中的角色,但排原創舞劇讓她真正感受到了成長,不僅僅是對表演的理解,更有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滋養了一代人,我希望《八女投江》《花木蘭》也能滋養新一代人。我們要用芭蕾舞講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用我們的文化與世界對話。”曲滋嬌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9日 12 版)

(責編:韋衍行、丁濤)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