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中國哲學的星圖

2019年08月17日08: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哲學的星圖

中國哲學如何獲得更為充分的當代性?中國哲學史的寫作如何與現代生活發生深刻的關聯?我們能否從先哲的思想與實踐中,開拓出積極而開闊的生命態度?如何通過中國哲學的歷史回顧,為當代的價值選擇建立本源性的哲學基礎?這些貫通了歷史與當代、思想與生活的追問,構成了楊立華《中國哲學十五講》(以下簡稱《十五講》)一書的核心關切。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既是中華文化歷史復興的時代要求,也是中國哲學生生不息的內在需要,更為中國哲學史的寫作提供了某種突破的可能。

《十五講》是一部充滿現實關懷的著作,楊立華對當代社會的心靈困境與文化焦慮,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與針砭﹔這種現實批判的銳氣,在已往的哲學史著作中頗為罕見。在他看來,麻木與虛無構成了時代困境的兩維——在一個習慣平庸、隨波逐流的時代裡,人們失去了心靈自覺與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斷進入機械齒輪式的因循與無聊,這是麻木﹔在一個文化沖突的時代裡,社會價值面臨各種沖擊、猶疑與扭曲,人們的現實選擇缺乏根本性的文化依據,這是虛無——這一深切的時代觀察,與存在主義的反思不無關聯,中國哲學對這些問題的回應,也因之具有 更為普遍的世界視野。

用什麼來喚醒麻木?這是中國哲學需要回應的第一個問題。在楊立華看來,中國哲學基本的生命態度是“主動性”的,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點。在《十五講》中,孔子的仁道被闡釋為一種自覺自主的生命態度,克己復禮的實質是對主動性的發揚。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意味著主體的能動,以心靈為對象的反思是主動性的充分體現。主動性意味著心靈的完整,老庄強調“去知”與“喪我”,也是因為有限性的知識與“自我”遮蔽了更為根本的主動性。在宋明理學中,無論是程朱的“主敬”與“醒覺”,還是陸九淵的“收拾身心,自作主宰”,抑或是陽明直截簡易的“致良知”,都指向生命的自立與主動,讓因循散漫、缺乏意義的生活煥發出道德的激情。可以說,“主動性”是理解先哲生命態度的關鍵詞,它圍繞儒家的仁學傳統展開,亦囊括了道家的自由氣質。所謂“麻木不仁”,以“仁”為核心的主動性意味著生命的醒覺、道德的突破和根本性的心靈自由,在哲學史的闡發中,楊立華努力把這種自覺昂揚的態度,注入當代的社會生活,用中國哲學的生命品質突破彌漫周遭的心靈麻木。

用什麼來反抗虛無?這是中國哲學需要回應的第二個問題。楊立華充分強調中國文明的“此世性”品格,哲學的使命是要為具體的生活提供價值根基。在《十五講》中,先哲如何通過形而上的哲思,衡量與建立一個時代的價值標准,成為理解不同哲學體系的基本視角。在這一視域中,《十五講》呈現出鮮明的儒學立場。在楊立華看來,孔子堅定而平正的生命態度,體現出生活中的“應該”﹔而這些“應該”的根據,來自對“性與天道”的深切體察。在孟子那裡,他通過“反身而誠”的理路,在自我心靈中明確必然、普遍的價值。到了宋明理學,程顥強調“自明吾理”,更是為一種合理的生活建立形而上的必然之理——“‘自明吾理’,就是要為儒家生活方式確立哲學基礎,為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確立哲學基礎。在中國哲學的視野中,哲學的思考始終是與生活安排相關聯的。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斷去探索好的生活安排,而這種好的生活安排背后得有形上學的、哲學的依據,而這依據則根源於天地自然之理和人的本質的洞察”。

中國哲學如何在形而上學的本源意義上,為現代生活建立必然依據,這是楊立華的哲學追求,也是他評價哲學史的基本立場。因此,他對儒釋道的態度截然不同,對儒家充分闡揚,對道與佛則不免嚴厲。他批評老庄無法為文明提供根本性的哲學辯護,更直接延續了宋儒的辟佛理路,在全書中不給佛學留一席之地。對此,我們當然可以批評他喪失了哲學史的“公允”,但這份“偏頗”背后的濟世之思,則更為值得理解與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哲學中,“主動性”與“必然之理”從來不是矛盾的。主體性的高揚不會走向價值的游移與虛無,恰恰相反,人的主動性在作為自身本質的“天理”中徹底獲得﹔而必然之理的實現,也依賴著主動性的發揮。在《十五講》中,主動與天理、自由與必然之間呈現出協調的張力關系,楊立華對中國哲學史的具體探討,也圍繞著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應而逐一展現。由於高度的現實關切,《十五講》不是根據某一框架,對哲學家的思想平面展開,而具有了更為鮮明的問題意識。楊立華試圖叩問每一位哲學家的根本問題,在思想的展開脈絡中,對其中的關鍵要點進行透辟分析。這種寫法,讓這本書的整體框架擺脫了哲學史寫作的“套路感”,呈現出一個個具體而精彩的哲學分析。這些光彩奪目的哲學命題,指向我們根本的生存境遇,正因如此,它們不是轉瞬即逝的煙花,而是澄澈閃耀的星斗。盡管《十五講》在翻閱之初,不免略顯零散,但倘深思其理,你自會看到顆顆星斗聯成的不同星座——某種意義上,《十五講》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哲學的星圖,偉大先哲的思考與生命,猶如我們頭頂永恆的星空,他們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基礎,更時刻照耀著當下的具體生活。

(作者:孟琢,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丁濤、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