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藝術設計與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

范 凌
2019年09月15日09: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藝術設計與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設計之美·新時代 新生活)

  人工智能設計作品。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機協同,意味著要實現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深度結合。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無人駕駛、安防、智慧城市、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已取得矚目成果。若把人工智能和人的大腦進行類比,這些應用都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准的“左腦”范疇。但要實現人機協同,還需延展出具有空間感、形象感、想象力、創造力等人工智能“右腦”,讓機器更善意、更有溫度。

  藝術設計和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在過去3年間蓬勃發展,可以作為延展人工智能探索的一條有效途徑,即設計人工智能。2017天貓“雙11”期間,阿裡集團的“鹿班”智能設計系統在短短7天中針對各商品品牌等自動設計生成4億張電子商務場景海報,把設計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以個性化設計實現“千人千面”和視覺延展。這說明設計人工智能已從廣告發展到字體、標志、網頁、圖表、界面等平面設計領域,甚至會向產品、建筑、室內、服裝、印刷、游戲、影視等設計領域拓展。

  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藝術設計生態發生巨變。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300萬—400萬個設計就業機會,其中主要工作是完成大量、快速、以轉化率為導向的平面、視頻和交互內容。對此,實現人機協同便有著積極意義。2018年,第一個在設計質量上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系統——“月行”系統問世,其任務之一便是基於設計師的設計結果,進行分析和場景衍生,完成線上線下數十個場景的廣告創意的延展設計等。在人與機器同時進行平面設計的盲測中,“月行”系統設計的70%作品在質量上已經堪比初級設計師水平,我們在機場、道路、小區門口都可能已經看到“月行”系統設計的作品了。

  縱觀設計史,其學科演進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100年前,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設計開創者們早就在設想將設計的自動化作為方法論。與很多批判工業標准化大生產的保守聲音不同,包豪斯甚至把工業化和標准化歌頌為一種文化標志和美學。工業化和標准化不但沒有成為創造力的敵人,反而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計靈感新源泉。包豪斯也因此成為讓后人津津樂道的設計經典。

  如何推動藝術設計與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我提出兩個關注點:其一,加大力度建立藝術設計的“數據”基礎,把設計專業的知識用數據的形式進行結構化和沉澱。斯坦福大學李飛飛教授在10年前開始建構的圖像數據集,幫助計算機具有了“視覺”,釋放了基於視覺的計算機應用,如人臉識別、無人車等。現在,我們也需要在設計領域建立一個圖像數據集,從而釋放人機協同的設計能力。其二,更需要在藝術設計學科中建構人工智能的能力和知識,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設計,讓設計師靈活運用新技術,形成更大的創意杠杆作用。而且,針對應用型設計師的培養,需要把設計人工智能的教育下沉到藝術設計的應用型院校,探索人工智能時代設計師角色的更多可能性。

  2016年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率先開始培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設計”方向的研究生,並成立全球首個“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之后,浙江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知名院校紛紛投入資源,設立相關專業方向或實驗室。現在,阿裡巴巴、騰訊等高科技企業,都在公司內部重新定義設計師的角色,設計線上線下系統閉環反饋的系統設計師、訓練計算機進行設計的訓機設計師、設計人機協同體驗的體驗設計師等角色紛紛出現。這是設計教育的挑戰,也是教育面對社會變革的機遇與使命。

  正如工業機器和電的研發與應用均始於西方發達國家,當時設計的領先力量也在這些國家﹔而正在經歷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深度轉型中的中國,具有全球領先的運算能力和數據資源,也許可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這一輪設計變革中佔據一席之地。

  (作者為同濟大學設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責編:蔣波、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