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何冀平:借小人物寫大歷史才有戲

2019年09月19日08:4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何冀平:借小人物寫大歷史才有戲

她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在北京演出一票難求,即將在上海的演出也火爆到不得不“實名售票”﹔她的最新電影作品《決勝時刻》將於9月20日上映,首映式后就好評連連﹔著名京劇演員史依弘的新編京劇《新龍門客棧》日前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得到業內外一致好評,該劇的編劇正是她,其實她也是電影《新龍門客棧》編劇﹔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根據話劇《德齡與慈禧》改編的同名粵劇,過兩天也將在香港再度演出,主演是汪明荃、羅家英……這個“寶藏女孩”就是著名編劇何冀平。

何冀平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北京人藝的《天下第一樓》,是她的成名作,如今的《德齡與慈禧》也被認為是華語戲劇的新經典。在戲劇領域她是翹楚,在電影界她也從香港火回了內地,除了膾炙人口的《新龍門客棧》《投名狀》,近幾年的《明月幾時有》《邪不壓正》也都是她的作品。大概正因如此,《決勝時刻》藝術指導張和平在接到要拍攝這部影片的緊急任務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何冀平,“除了她沒人趕得出來!”

去年11月接到邀約的何冀平,火速趕到北京,原本對這段歷史並不熟悉的她,在兩周時間裡一摞一摞地看書、看片、查資料,看得頭都暈了的時候,她終於找到了一條路,寫出了大綱,“我找到了三個小人物這條線,我知道這麼干可以。”

從小人物入手寫大歷史,是何冀平寫歷史題材作品擅用的手法,“無論是寫真實的歷史,寫大人物,我都喜歡從小人物、生活細節、人物關系入手,這樣才有戲!”在她看來,不管多麼宏大的歷史,都是由一個一個人組成的。她在片中寫到毛主席半夜去街頭吃小吃、幫陳有富寫情書、給女兒捉鳥、進戲園子看戲……這些事大都是何冀平虛構的,有的是歷史上依稀有點影子,有的則是根據歷史虛構的。有些理論和主義講起來有些生硬,但她把它們都化成形象和故事展現出來,讓高大的領袖形象變得有血有肉,讓歷史變得更為真實可信。比如,毛主席在雙清別墅寫出《論人民民主專政》,何冀平沒有直接寫他如何辛苦、如何熬夜,而是讓李訥來告訴父親,你已經好幾頓飯沒吃了。

有故事、有變化的人物關系也是何冀平編劇的一個“法寶”。在《決勝時刻》中,何冀平寫到毛主席與陳有富、田二橋、潘予三個小人物的關系和故事。從這些內含著戲劇沖突的關系入手,筆下的人物就活了,觀眾也就容易看下去了。何冀平說:“歷史劇也不能照本宣科。我寫戲,一定要觀眾能看下去,老是一本正經寫東西,大家就不愛看,不會有觸動,更談不上受到教育。”

編劇還得注重向生活汲取力量。干了幾十年編劇了,何冀平知道自己掌握了一點技巧,但她認為“技巧是技巧,生活是生活,對編劇而言還必須在生活的基礎上運用技巧,吸收多方面的營養”。電影裡主席有一句台詞大家都很喜歡,“赤壁一戰乾坤轉,東風送我第一船”,這句話其實是京劇《群英會·借東風》裡的一句唱詞,不僅契合片中的情節,也契合了毛主席對京劇的愛好。何冀平認為,這樣的“神來之筆”其實並非偶然,而是要求編劇一貫在生活中汲取多方面的信息。

這次創作過程可以說是一次“急行軍”,大綱通過后就緊鑼密鼓開始寫分場,分場出來劇組就開始籌備。那段時間,何冀平家裡到處都是書和資料,書旁邊就是紙和筆,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趕緊記下來。因為趕得太急,劇本寫完后,她病了四個月不見好,“寫的時候全神貫注不覺得,寫完了才知道用力過猛。”何冀平說,每一次創作其實都是如此,從面前擺的一張白紙開始,到滿篇的萬語千言,“編劇直寫得額頭沁出血來,一字一句都是點點滴滴的心血。”所幸如此傾力地創作也得到團隊的認可,大家都說“何冀平的劇本燃起了我們的雄心”。影片監制黃建新收獲最大,“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優秀的編劇!”(記者 牛春梅)

(責編:蔣波、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