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抒寫(心系人民 書寫時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

2019年10月18日05: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5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社文藝部組織召開“心系人民 書寫時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文藝各領域名家深情講述5年來的生動實踐,圍繞文藝如何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抒寫暢談體會、分享經驗。本報摘編他們的發言,以饗讀者。

  ——編 者

      

  人民是藝術創作的主體

  許 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溯望人類文明長河,俯察藝壇創作實況,提出文藝當以人民為中心、以中國精神為靈魂。講話深刻指出了“人民”在藝術創作中的主體地位。這個主體不僅是一個被記敘、被表現、被服務的核心對象,更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不是那個被服務的文藝之外者,而是文化精神的源頭,是藝術創造生生不息的主語,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真正言語者。生活的本質與底蘊在人民那裡,隻在人民那裡。

  5年來,美術界高擎人民中心之旗,奔赴基層,深扎大地。我所在的中國美術學院,堅持以深入生活來推進藝術與教育實踐,就是生動的案例。為浙江全省抗戰老兵畫像,為千裡碧河、萬名河長創作……廣大師生踏著新時代節奏而行,深入村鎮社區、生產建設第一線,切身感受現實,接觸人民大眾,將自己融入火熱生活中。學校大力實施“千村千生計劃”,鼓勵師生們奔赴中國社會發展建設的最前線,或從鄉間風俗出發,描繪各地風土人情﹔或從日常勞作出發,表現社會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學校又提出“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創作與教育主張,倡導構建通過社會調查、田野工作進行“社會素描”的開放課堂,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於一體,促使廣大師生在共同生活、共同經驗、共同命運的體悟中創造與人民血肉相連的藝術。

  5年來,美術界高舉振興民族藝術、抒寫民族精神的旗幟,響應時代召喚,關切人民期待,秉持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主體精神投身創作,以藝術智性重構歷史現場,以藝術真實再現民族棟梁。藝術創造者們通過重走長征路、為當代英模造像等活動,感受英模情懷和人民力量。“時代領跑者”美術作品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等美術展覽中,一批優秀的時代力作聯袂推出,一批生動的人民形象亮相中國。

  對藝術家而言,“人民”是有根性的。這種根性是創作的活水源頭。從在小亞細亞荒原上第一次遭遇葵園至今,我每年都會訪葵、種葵、追葵、畫葵,已有16個年頭。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使我更加珍惜葵園現場的真實感悟,珍視葵園蒼茫中的人民形象。今年國慶,我鍛造了20尊葵盤,列陣杭州武林廣場,在我們與天地之間,葵化身人民,演繹一曲獻給祖國的激情頌歌。

    

  一切都是為了人民

  馮遠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

  今年兩會期間,我有機會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文藝和社科界別聯組會時發言。我的題目是“藝術為人民服務 傳承是發展的基礎”,現在這依然是我最想表達的意思。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始建於1952年6月,再過兩年會迎來70歲生日。“人民”是我們劇院名稱中最有分量的兩個字,作為一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建成的劇院,我們一直在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的創作是為了人民,我們的作品是為了讓人民滿意,受到觀眾喜歡的劇目都是因為把人民放在心裡。

  傳承是發展的基礎,這句話對於北京人藝尤為關鍵。1992年於是之等第一代“茶館人”告別演出時,在北京引起極大轟動,最后不得已賣了站票,很多觀眾是擠在過道裡看完這個戲的。那之后是一個斷崖,一直到1999年首都劇場完成大修,院裡才又提出復排《茶館》。當時一片質疑聲,《茶館》的老觀眾質疑我們能不能接班,但什麼都要有個開始,以《茶館》為代表的一批經典劇目不能因為老一輩演員的退出而失傳。《茶館》從復排到被觀眾接受,有幾年的時間,很是煎熬。但近5年,我們這一版的《茶館》呈現特別火爆的狀態。每次《茶館》要演出,頭天晚上甚至頭天中午就有人排隊買票。不光《茶館》,現在北京人藝的《嘩變》《窩頭會館》等經典劇目,基本上一開票就售罄了。但我們這一代演員大概3到5年也就退休了,又該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我們正在醞釀讓第三代《茶館》的演員盡快挑起大梁來,讓北京人藝能夠一直保持旺盛狀態,同時也讓喜愛北京人藝的觀眾一直充滿希望。

  5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努力做人民喜歡的作品。從2015年到現在,我們排了將近17部作品,有新作也有復排作品,比如《司馬遷》《玩家》《關漢卿》《玩偶之家》等等,古今中外題材都有。有一些不常演的戲我們也恢復起來,比如《名優之死》《古玩》。這兩個戲完全是年輕人陣容,我看了很是驚喜,感到年輕人可以接班了。

  北京人藝從建院到現在有接近300個劇目,隨時可以拿出來演的就有40個劇目。我們正在蓋新的劇場,一個可以容納700人,一個可以容納350人,這兩個劇場建起來,北京人藝就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5個劇場的劇院。我們需要補充一些實力派的演員進來,希望喜歡人藝的、也願意到人藝來的能夠盡快加入我們。這也是我們做表演學員培訓班的原因。

  今年,我們從3月份就開始有了一系列的演出,有《茶館》《窩頭會館》《嘩變》這樣的經典,也有最新排演的《杜甫》,都是向新中國70周年獻禮。觀眾走進劇場,沉浸在藝術的享受中,在這樣一個狀態下祝福祖國。

  從建院到今天,北京人藝一直貫徹老院長曹禺和總導演焦菊隱先生制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的宗旨。我們會努力創作高峰式的作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堅持走“為人民服務”的道路。

    

  以真善美鼓舞讀者

  天蠶土豆(網絡作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好的作品,需要傳遞真善美,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對於網絡文學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我曾在作品《斗破蒼穹》裡寫過一個橋段,主角在面臨一場巨大挫折與羞辱時說了一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很多青少年讀者給我留言說,很喜歡這句話。因為他們在成長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有時候也會迷茫無助,這句話引起了他們的共鳴。而我每次都會對他們說,說出這句話並不難,最重要的是說完之后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去奮斗,努力改變自身的不足,讓自己一步步變得強大、變得充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隻有經過努力奮斗,30年后才能真正有所進步,否則隻能原地踏步,當年的豪言壯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后來也有讀者留言告訴我,他經過努力,學習成績提高了,曾經的挫敗再回首看,只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場磨練。這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所帶來的力量。如果我的作品能夠因此而影響、改變一些人,這才是身為一個作家最大的成就感。隻要不因挫折而止步,努力奮斗,不斷向前,每個人都是主角。

  《斗破蒼穹》系列有很高銷量,也印証了傳遞真善美,有積極向上價值觀的作品,是令大眾喜聞樂見的﹔而一些為了追求點擊率、博人眼球、劍走偏鋒的作品,是無法長久的。

  未來的創作,我會堅持傳遞真善美,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作為核心。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網絡作家在創作時,能夠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其中。

  因為,我們要對我們的讀者負責。

    

  光影畫卷抒寫奮斗精神

  陳凱歌(導演)

  5年前,我有幸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總書記親切生動的語言表達、深厚淵博的知識積累,令我記憶猶新﹔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諄諄之言,言猶在耳,激勵著我的創作實踐。如何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飛躍,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這些年,我切身感受到,中國電影呈現一派新的氣象。電影人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堅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面表達,堅持對美好人性的深度發現。越來越多電影作品承載著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眷戀,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

  今年國慶期間,《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將鏡頭對准人民群眾,獲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再次彰顯主旋律題材電影內在的生命力。

  作為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總導演,我認為7部短片把新中國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導演的藝術風格經由“書寫”的方式串聯起來,意為“歷史由人民書寫”,最終所有的主題與主體都落點在人民。電影以普通人的視角回望新中國7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7位導演在創作之初便確立起兩個原則:一是要寫事,更要寫人,要寫成就,更要寫奮斗中的人心,要在每一個片段中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二是深度聚焦歷史瞬間與全民記憶的相遇,將普通中國人與重大歷史事件結合在一起。

  大家始終保有昂揚深情的創作態度。隻用9個月的時間,電影就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從選題籌劃、劇本打磨到7位導演通力合作,背后是所有主創人員的拳拳赤子之心。截至目前,《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突破26億,觀影人次突破7000萬。票房數字的背后是人心所向。國家的強盛,是電影成功的基石﹔人民的愛國熱情,是電影獲得共鳴的基礎。

  未來,電影工作者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拓寬中國電影的題材與類型,探索主題表達與觀眾審美的融合,更深入呈現人物豐盈的精神世界,表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不忘初心、志存高遠,我們需要努力創作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電影作品,回饋時代、奉獻人民。

     

  用戲曲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袁慧琴(國家京劇院副院長)

  5年來,廣大戲曲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著力彰顯傳統本色,激情打造時代特色,精心繪就梨園春色,展示出戲曲人牢記使命、堅守自信、砥礪奮進新時代的新氣象。

  當前,擺在戲曲工作者面前最緊迫的任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植時代,用戲曲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著力打造現實題材劇目,推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愛國情懷的原創作品,實現中國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我們始終牢記國家京劇院的光榮使命,履行國家劇院的義務,不斷進取,勇攀高峰,創作演出了《西安事變》《黨的女兒》《橫空出世》《生死契約》《紅軍故事》等一批以人民為中心,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劇目,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受到廣大觀眾喜愛。

  近年來,國家京劇院以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講述的三個感人至深的紅軍小故事為切入點,創排現代京劇《紅軍故事》。該劇由《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三部小戲組成,展現紅軍堅定的革命信仰、理想信念和共產黨人與人民的魚水深情。作為《紅軍故事》創排工作的負責人,我與導演、唱腔設計等主創人員反復修改打磨,不僅追求思想精深,也力求實現藝術精湛與創新。作為《半條棉被》劇中徐解秀的飾演者,創排期間,我精雕細刻每個唱段、每句念白、每個眼神、每個動作,力爭真實、細膩、生動呈現人物細節。《紅軍故事》首演以來,共演出50余場,吸引了很多青年人,這是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更是京劇藝術的魅力所在。

  國家京劇院始終鼓勵更多藝術家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從今年6月起,我連續三次奔赴新疆克拉瑪依。第一次是隨中國文聯去的,之后兩次都是帶領國家京劇院演職人員慰問演出。我親眼見証了人們對京劇的熱愛和對京劇專業知識的渴望,也被那份熱情深深打動。我們在送文化,也在種文化,讓國粹藝術深深扎進邊疆群眾心中。10月8日,我帶隊前往克拉瑪依,這一次是國家京劇院與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共同創建的國家京劇院克拉瑪依文化中心挂牌成立。我們通過這一平台,形成長效機制,開展文化共建,推動克拉瑪依的文化建設和京劇藝術扎根基層,踐行用經典戲曲培根鑄魂的光榮使命。

  未來,國家京劇院將繼續充分發揮國家院團“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力爭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精品。

    

  認真做好每一部戲

  侯鴻亮(制片人)

  在各類藝術形式中,電視劇可以說與廣大觀眾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借助電視、網絡等媒介強大的傳播力,通過各種大屏、小屏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大眾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響了億萬觀眾。作為電視劇從業者,我們始終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無論何種題材,能否通過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是我們選擇和創作的首要考量。創作《琅琊榜》之前,我們沒有做過古裝,它最終打動我們的是故事裡的赤子之心、清明理想,匡扶正義的主題恰好回應了當今社會的訴求。我們以拍歷史正劇的態度拍了這個虛構的故事,想將傳統的中華美學、倫理道德展現出來,把俠風義骨、家國情懷傳遞給觀眾。

  現實主義是我們團隊擅長並且拍得最多的題材。我們理解的現實主義不僅僅是題材的選擇面,更是一種進行創作的態度,是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的整體認知和審美表達。我們始終相信,藝術來源於生活,取自於人民,隻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

  無論是現實主義題材還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都不能離開真實性,要讓情節可信,讓人物立起來、“活”起來。電視劇《大江大河》講改革開放的故事,我們盡力還原時代特征,從服裝、化妝、道具各個部門去要求,讓觀眾對那個時代氛圍有信任感。因為沒有現成合適的景,我們在安徽從無到有搭建了整個村子,並從戲裡的1978年開始,讓這個村子隨著時間一直變化。在我們看來,“細節控”是影視創作的本分,是必須保持的專業水准。打動觀眾的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有句話說得好,創造歷史的是偉大,更是一個又一個平凡的小﹔成就輝煌的是夢想,更是一個又一個追夢的人。無論什麼年代、什麼背景,正是對個體命運和情感的細膩刻畫,拉近了觀眾與我們作品的距離。

  現實主義的真實性還在於客觀,任何現實主義作品講述的都是時代與人的命題,隻有把生活的艱苦和樂趣拍出來,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當代都市題材劇《都挺好》的切入方式和角度也與以往不同,盡管家庭生活中存在重重矛盾,重尋每個人心中溫暖的家,是劇作最核心的理念。我們希望告訴觀眾,孩子需要成長,父母更需要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應當常懷敬畏之心,敬畏觀眾、敬畏專業、敬畏故事,用真誠的創作態度認真做好每一部戲,為人民發聲,為時代喝彩。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8日 20 版)

(責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