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擊“筑”而歌,禮贊祖國

2019年10月18日08:5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筑”,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古老擊弦樂器,它曾被編入宮廷樂隊,因漢高祖劉邦在沛縣擊“筑”而唱《大風歌》,也被稱為“沛筑”。10月16日,在以劉邦《大風歌》為詞的歌曲吟唱中,北京市順義區東風小學教育集團近千名小學生手持“沛筑”模型,在順義區體育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這也是中國合唱協會“高參小”項目成果展示中的一幕。

此次活動依照北京市教委“高參小”項目精神,深入推進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課程開發、研究、實踐,創新課程模式,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藝術課程一體化。活動分為序幕“熙”、第一幕“風”、第二幕“雅”、第三幕“頌”、尾聲“和”五部分,由東風小學教育集團7000名學生共同參與。

序幕以“熙”為名,取“光明興起”之意。1000多名學生展示了多聲部節奏律動、鍵盤演奏、五線譜識讀等內容,這得益於中國合唱協會在東風小學教育集團開設的為期一年、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美育課程,滿足了學生對不同藝術形式的需求。

“風”取《詩經》中的“風”,主要演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節目。600多名學生在民樂團伴奏下,演唱了中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埃及等多個國家的特色歌曲。這些歌曲用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音樂風貌進行了集中展示。

“雅”即正聲雅樂,通過樂曲讓學生體驗漢唐文化和禮儀。學生們吟誦和演唱了《新學堂樂》《讀唐詩》《千字文》等作品。在《大漢沛歌》的歌聲中,近千名學生手持“沛筑”模型進行表演。2010年,中國民族樂器學會郝敬春歷經18年研究復原“筑”,並獲國家專利,其演奏技藝被收入中國民族器樂博物館演奏課程。如何利用好這一研究成果,“高參小”項目團隊精心研究,邀請徐敬春進校園為師生傳授演奏技法,並根據“沛筑”原型制作成樂器模型,由學生上色、排演,加深了對古代音樂的認識。

在第三幕“頌”中,伴著《游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紅星歌》的歌聲,學生們以行進打擊樂表演歌頌偉大祖國,謳歌英雄模范可歌可泣的事跡。

尾聲環節,民族操《愛我中華》與聯唱《我和我的祖國》營造出歡樂祥和的氛圍,全體師生深情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郭志平表示,如今在北京很多中小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已經融入學生的日常音樂教學。2019年“高參小”的課程設計中,項目團隊在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將“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的名稱、國旗式樣、民歌、民俗民情了解融入日常教學,加深了學生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了解。

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小祥評價,此次活動用演出形式展示5年來北京市教委主導、中國合唱協會承辦的“高參小”項目課程在學校推進的成果。項目抓住中小學生成長特性,在日常課程中融入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值得肯定。目前,北京市區及順義區周邊學校優秀教師資源已經集合成“高參小”教師團隊,他們將藝術規律與音樂教育規律相結合,使得“高參小”課程內容與學校音樂基礎教育、校本課程融合,提升了教師的藝術修養,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外生活。

北京市教委“高參小”辦公室主任甘北林表示,“高參小”項目是北京市教委面向基礎教育進行改革的舉措,實施5年時間裡取得了積極成效。推進全民素質教育水平提升是“高參小”項目的目標和亮點,推行相關特色課程進課堂、讓所有學生受到熏陶是項目所重視的。此次活動充分體現了“高參小”項目一直貫徹的“惠及每一個孩子”的理念,通過孩子們的優異表現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帶給他們的巨大變化。(何軒)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