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讀書必須專、博結合——

顧頡剛的“兩個鏡子”

2019年12月09日08:3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顧頡剛的“兩個鏡子”

顧頡剛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出版過《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冊)《漢代學術史略》《中國疆域沿革史》《〈尚書〉校釋譯論》等大批有影響的史學著作。他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更是新人耳目,曾在學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除了歷史研究,顧頡剛還對民俗、吳歌、故事等事物頗有興趣,發表、出版了不少這方面的著述,比如《妙峰山的香會》《吳歌甲集》(搜集)《孟姜女的故事轉變》《孟姜女研究》等。

奶牛想擠出奶來,先得多吃草,做學問也不例外。顧頡剛一生好書成癖,他的書房藏書46000多冊,其中線裝書約6000部,平裝書2600種,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他在戰亂中損失的3萬余冊圖書。談到顧頡剛的讀書,有個故事最能說明問題。胡適當年曾請顧頡剛標點清人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這本書很薄,胡適估計他一兩個星期即可將工作做完。沒想到半年過去了,顧頡剛還未交差。原來每一條引據,顧頡剛都要找原書核查,再注明出處和增刪的地方。半年后,顧頡剛告訴胡適,姚際恆的書不必印了,他准備編輯一部疑古的書,叫《辨偽叢刊》。此書編了一兩年,顧頡剛又對胡適說:《辨偽叢刊》也不必印了,他計劃出一本學術著作,向外界披露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

於讀書,顧頡剛有許多見解,他覺得讀書之先“必須養成特殊方面的興趣”,應該精讀、略讀相結合,還要“隨處會疑”,最重要的是用好“兩個鏡子”。“一個是顯微鏡,一個是望遠鏡。顯微鏡是對自己專門研究的一科用的﹔望遠鏡是對其他各科用的。”依我的理解,顧先生的“兩個鏡子”應該包括了這樣的意思:讀書必須專、博結合。專業書要讀細,隻有讀細才能發現問題,也才可能得出別人忽略的結論。他當年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這個學術觀點,就得益於他對史書的用心閱讀。他發現: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孔子時始有堯舜,戰國時有黃帝神農,秦時三皇出來了,漢以后才有所謂“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顧頡剛因此推論:“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

不過,一個人要想得到真學問,光是精讀某些專業書還不夠,還得大量閱讀其他學科的書。知識之間是互相聯系的,隻有對相關學科的東西都有一定的了解,我們的站位才有高度,視野才能開闊,專業方面的研究也才可能做得通透。《論語》《孟子》《庄子》並不能簡單算作歷史著作,大致上分別屬於教育學、政治學、哲學,但它們卻呈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態、思想和當時的權力運行情況,研究歷史的人不可不讀。《史記》《水經注》《徐霞客游記》可以歸入歷史、地理,但它們敘事寫人之巧妙、繪景狀物之生動,超過其時許多文學著作,研究文學的人絕對不能忽視。

讀專業書用“顯微鏡”,是為了發現別人的遺漏﹔讀其他書用“望遠鏡”,是為了克服自身的狹隘。有成就的人各有成功的理由,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愛書成癖,卻又愛得其所。(游宇明)

(責編:杜佳妮、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