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精彩的文化史

2019年12月12日08:0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精彩的文化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蘇泰州興化的水、興化的鹽、興化的人、興化的文,因其獨特而引人矚目。近日,拜讀劉春龍與費振鐘主編的《興化文化史稿》,更使我堅定了這一判斷。

興化有影山頭、蔣庄和南蕩遺址,據說這些考古發現,可上溯到四萬五千年前。興化文明開化、納入治理,則是從楚國大將昭陽肇始。昭陽古邑,楚水脈脈,在歷史的春秋寒暑中日出日落。迨至南唐前身的楊吳,始有興化之名。興盛教化,覬興其化,相傳,興化之名因此而來。興化是水鄉,湖泊仍在,大運河仍在,悠悠江淮仍在。如今游走於興化,水上森林、垛田油菜,極受游人青睞。《興化文化史稿》緊緊抓住興化的水,細數興化的自然與經濟因水而生,因水而活。水土之上開物濟生的篳路藍縷,靠水吃水的文教昌明,因水而起的風俗禮儀,如水神崇拜、屈原祭拜、清明會船、漁民與漁幫的“堂門”“七公聖會”……令人耳目一新,感受到興化水鄉的豐富多彩,搖曳生姿。

興化的鹽,如今只是一種記憶的殘存。興化近海臨水,得天獨厚,天賜而來。古代社會鹽、鐵的分量很重,擁有鹽和鐵,就意味著可以覬覦天下,逐鹿中原,席卷宇內,漢代吳王劉濞心生非分之想,大概也與此有關。當年執政者奉行鹽、鐵專賣更多著眼於政權穩固。招遠場的煙塵早已星散,灶產與灶鏡的星火已經黯淡。曾為鹽官的范仲淹到此執政一方,治水理政。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鹽場的生產制作與運輸,當然離不開水,離不開河流,更離不開人,因而充滿矛盾而抗爭者眾,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元末張士誠。他生逢亂世,崛起於草莽,稱王割據於蘇州。張士誠在故土興化受到尊崇和紀念。

這樣的水鄉,這樣的鹽場,這樣的地域方圓,經一代又一代鄉民的耕織繁育,生生不息,使這一方水土文化璀璨。興化人杰地靈、人文薈萃,誕生了很多文化名人,施耐庵與鄭板橋都是興化土著。施耐庵與《水滸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鄭板橋的詩書畫三絕,作為揚州八怪之首,享譽天下。《興化文化史稿》主線分明,講述了自宋以來興化的崇文重教逐步繁盛,元末明初的“洪武趕散”與“托籍蘇州”的人事滄桑再度涅槃,厚積薄發,浴火重生,這才有了韓貞鄉村社會哲學的蓬蓬勃勃,有了自李春芳到李青、李詳這一家族的薪火傳承,有了宗臣詩文的獨特風流,有了任大椿的禮學與文字訓詁的蔚然大觀,有了昭陽詩派的葳蕤稠密、劉熙載經典文藝理論的橫空出世、明清興化文人畫的不同凡響……擁有這樣的肥沃土壤、濃郁氛圍,才有了鄭板橋、李鱔的大樹參天。

編纂此類圖書,有的會胡亂攀附名人,或濫收大量詩文,很為方志學鼻祖章學誠深惡痛絕。但《興化文化史稿》立意高遠,本土人物若存在爭議與不確定性,則出語謹慎,行文考究,留有余地。書中提到了李春芳這一青詞名家與《西游記》的關聯,雖費很多筆墨未必能考辨明晰,但書中不依據一二材料就下斷語,而是平和陳述,錄以備忘。關於《封神演義》的作者也是如此,持之有故,聊備一格,令人信服。書中提到了李清的史學著作《三垣筆記》《南渡錄》,以及《珍珠緣》即《梼阢閑評》。該書還寫到了陳邦賢的《中國醫學史》,這一在一百年前撰就的圖書,稱之為我國第一部醫學通史,當之無愧。

《興化文化史稿》這樣的體例、布局,甚至這樣的書名,都透露出一種嚴謹細致的求真與謙遜作風。《興化文化史稿》是文化史,但不拘泥於文化,既體現出區域性、時代性,更著眼於實用性、綜合性。區域性,即緊緊圍繞興化而展開。時代性,體現為該書觀念新穎,與時俱進,不陳腐,不抱殘守缺,行文清新自然。實用性,體現為該書不僅對生活在興化的人具有工具書性質,而且讓其他地方的人能夠了解興化的文化脈絡,是一部貨真價實、很有分量的推介興化的名片。綜合性,體現為該書兼收並蓄、刪繁就簡,既有社會史的借鑒、文學史的參照,又有方志的傳承與創新。一百六十年前的李詳先生,即李春芳的后人,是著名學者,也是方志名家,他當年就參與過《江蘇通志》的編纂,也主持過《興化縣志》的編纂,可惜沒有完稿,赍志而歿。

期望《興化文化史稿》經過時間的淘洗,更加臻於完善,成為縣域文化史的一個標高。(雷雨)

(責編:杜佳妮、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